指导老师课堂书写示范,是学生学到技法、感受书法美感的主要步骤。同时,“手把手”的书法教学,是受学生欢迎并有效传递用笔方法的,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毛笔在运行中的速度、墨色的枯与湿,感受脕力与运气。在课堂上,从基本点画学起。我轮流给每一位学生纠正握笔方式,手把手地让他们感受毛笔在纸上的磨擦运送。既要规范训练,帮助每一个学生走过最初几周使用毛笔的艰难期;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与得益。每次上课,我安排让每位学生至少有五次以上“手把手”的接触机会, 教他们运笔和汉字间架结构。特别是在每次新字体教学时,学会正确的的运笔方法很重要。
从教学提纲到每堂课的实践,把中国书法课置入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教技法,更教文化与历史;教握笔、运气,更教中国的辨证哲学观;教汉字的书写规律,更教东方文化的美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一步加深理解东方艺术的内涵。在临写练习的同时,阅读教材有关的章节,也是课后的一个重要作业。在课堂上以示范、举例和作品分析为主要方法,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精义和艺术特征。理解感悟是重要的一环,但这必须和坚持练习结合在一起。没有足够练习为基础,中国书法的很多美学观念他们无法理解和体会,但是只是练习,若仅仅把书法重复为描摹写字,没有理性的提升和领悟,同样不能把书法这门课的内涵真正学到手。在课堂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图片投摄、计算机查询等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内,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与历史,了解当代中国人的现状;在书法学习中, 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共鸣与获得新知的快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东方艺术,是不可缺少的 “字外功夫”。
三、在中西比较中学习 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创造力
在书法教学中,穿插比较中西方艺术, 比较观念与方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开掘美国学生固有的西方文化艺术背景与知识根底。让学生在比较中辨识,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加深对中国书法笔墨的理解,提高眼力。
在教学过八周之后,特别设置一堂“中西艺术比较”课,以作品实例、使用工具、美学观念等方面分析比较,加深学生理解,比较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画作与中国书法的联系与区别。西方艺术注重表面视觉的美,绘画突出透视与逻辑,东方艺术则更表现文化与人的内心精神。中国的美学思想,独特的毛笔和纸墨,给予美国学生新的知识和理论框架,同时也给予他们一套新的方法和审美参照系;因而他们能够作中西方艺术、方法、价值观的比较,开拓了学生“东方与西方同构世界”的视野。
让洋学生得有机会体会东方文化中精、气、神的实际意义和具体表现。理解 “心”与“手”的相互关系,以及训练与感悟的关系。然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挖掘,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艺术潜力,创作中注意调动他们固有的艺术审美力,往往能激发出他们思想的灵感,会产生东方学生所不具备的独特思路,这有利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在学期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创作各一幅书法和水墨画作品和五页以上学期论文。每次学期结束时,完成论文让学生回顾总结,理解孔夫子的“温故而知新”。学生们完成的书画作品也都凝聚了学生的心血,都比平时的练习大大提高了一步。创作本身是教学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得到自我训练、发现自己。一位学生说:“我为自己的艺术创作而骄傲!是中国笔墨给我灵感,书法,她将伴随我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