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大受欢迎
中国文化自然是以各种途径传播到日本去的,但在古代,最主要的途径恐怕还是书籍。江户时代之前,限于教育的水准,汉文书籍主要流传于日本的宫廷、贵族、僧侣和中上层官僚阶级中。那个时代的典籍几乎没有译本,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大都可以直接阅读汉文。自镰仓时代以后,随着禅宗的传入,口语体的问答在僧侣阶层已经逐渐普及,能读解汉语口语的人已不在少数,这使得中国小说的传播成为可能,但一般市民要直接阅读原文,恐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的通俗小说更多的是以改变、编译或以改换成日文小说的形式,在日本民间传播,最为典型的,便是泷泽马琴的长篇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这部小说在整个结构上仿照《水浒传》,人物的名称和故事也与《水浒传》相仿,当然故事发生的舞台是在日本,这样,日本人读起来也就更为亲切。其他如《三言》《二拍》《今古奇观》和《白蛇传》等小说故事,也以各种形式在日本流传。
即使到了近代,即明治以后,日本近现代作家模仿和改写中国古典小说的现象依然相当兴盛。中国古典小说在日本影响最大的当推《三国演义》,日本人称之为《三国志》,当时的通俗小说的形式之一的双草子中,就有题目为《三国志画传》《风俗女三国志》等作品出现,不过三国的故事之所以在今天的日本人心目中浸润得如此之深,其缘起大概是日本现代拥有极大读者群的小说家吉川英治在1939年和1943年间写的多卷本长篇《三国志》,这部小说后来被一版再版,它差不多可以说是战后兴起的各种三国故事的通俗版本、影视版本和漫画版本的母胎。如今,即使在一般青年学生中,说起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尤其是诸葛亮(日本人唤作诸葛孔明),可以说无人不晓无人不知。赤壁大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在日本也可谓深入人心。
大概是日本在历史的渊源上与中国非常相近的缘故,日本人对中国的历史一直有很浓郁的兴趣,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往往卖得不错。井上靖以历史上的中国为舞台的长篇小说《天平之甍》和《敦煌》都被拍成了电影;司马辽太郎在1977年推出的历史小说《项羽和刘邦》,我看到的一个新潮社的版本,1980年6月5日出的初版本,两个月之后的8月5日,已经印了七次。
在现代日本人所读的中国古籍中,我要特别举出一本《菜根谭》,顺便涉及东方智慧的问题。此书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有语录575条,集儒道释诸家思想于一体,集中体现了健身养性、待人处世乃至治理家国的智慧。此书约在19世纪初期由林荪坡初次介绍到日本,立即受到了有汉学修养的人士(在江户时代这样的人不在少数)的普遍欢迎。特别是明治以后,共有十余种版本问世。1970年以来,它又受到了企业界人士的普遍青睐,这是因为《菜根谭》中集中地凝聚了东方人的智慧,今天日本人读《论语》《老子》《孙子》等书,更多的着眼点也是为从中汲取东方智慧,来作为自己精神的支柱,并拓展自己的多维视野。
拉面、饺子的风行
日本人在新年里最爱吃的五种食物是什么?日本放送协会教育电视台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根据统计依次为:拉面,咖喱饭,麻婆豆腐,御好烧(一种在面糊中加上肉、鱼虾、蔬菜并在烧热的铁板上随意煎熟的具有关西风味的日本食物),炒饭。“拉面”竟然位居榜首!
在日本,拉面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的横滨中国人集聚区,初时只是普通的中国式的面条,汤用肉汤,面上放一些煮熟的猪肉切片,当时的日本人将此称为“南京荞麦面”。不知什么缘故,明治时的日本人习惯将中国人称之为“南京人”,就像早期的南洋将南下的中国人称为“唐山人”一样。据有的日本学者的推测,“拉面”的发音也许是源自汉字“拉面”或是“捞面”,总之它不是日本古已有之的食物,它的风靡全日本,严格地说,应该始于战后。
大致说来,日本的拉面和中国的汤面差不多。你随便走进街头的一家拉面馆,在小小的桌子边坐下,打量一下墙上贴着的各种食单,一般来说这几种面总是会有的:“酱油拉面”、“盐味拉面”、“味噌(豆酱)拉面”、“叉烧面”、“五目(什锦)拉面”,有的还有“广东面”、“天津面”、“豆芽拉面”等等,价格一般在500至900 日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