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天宫》的故事情节选取自小说《西游记》第五、第六回。玉帝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恐其胡作非为,于是封他为“齐天大圣”并命其掌管蟠桃园,欲以天庭的官爵礼法羁绊住他,以安其心定其志,免生事端。孙悟空贪吃仙桃,常使计在桃园中偷摘仙桃尽情享用。一日,王母娘娘在瑶池设蟠桃盛会,七仙女奉命去蟠桃园摘桃,惊动了园中酣睡的孙悟空。他盘问七仙女得知,王母娘娘设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唯独没有邀请他,于是私闯瑶池一探究竟。众仙尚未到,孙悟空禁不住扑鼻酒香,偷饮了琼浆玉液,微醉,遂踉跄回府,不想一路走差,来到了兜率天宫,机缘巧合之下,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酒醒后,恐玉帝怪罪,于是逃回了花果山。不久,玉帝终于得知他偷仙桃、饮御酒、盗金丹、扰乱天宫的斑斑劣迹,大怒,于是差遣了十万天兵至花果山水帘洞擒拿妖猴。《西游记》中有诗曰:天产猴王变化多,偷丹偷酒乐山窝;只因搅乱蟠桃会,十万天兵布网罗。天兵天将四面埋伏,与水帘洞众猴大战数个回合,不分胜负,最后,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用兵器打中了天灵盖,失神之下又被二郎神啸天犬咬住了小腿肚子,终被擒拿。以上即是《闹天宫》一剧的大概故事背景。
《闹天宫》一剧的前身是《安天会》,后由李小春、翁偶虹等将此剧改编为《闹天宫》,是京剧中的传统经典剧目。《安天会》是以孙猴子为主角的,故提起《安天会》就不能不提猴戏,猴戏即孙悟空戏,广受戏迷追捧,民国时期戏曲舞台上的猴戏尤其欢迎。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杨小楼、盖叫天、李万春和李少春等都很擅长《安天会》(《闹天宫》)这出猴戏,在齐天大圣形象的把握中,也各有各的特点。
杨小楼是著名京剧武生,享有“国剧宗师”、“武生泰斗”等盛誉,《安天会》(《闹天宫》)是其代表作之一。其父杨月楼擅演猴戏,有“杨猴子”之称,杨小楼承其衣钵,人称“小杨猴子”。他身材高大魁伟,但表演猴戏时却伶俐轻巧。猴戏到杨小楼这里取得了新的发展,他在塑造孙悟空这个角色中十分注重把握这一神话人物的性格,强调神似多于形似,表演上不着重于翻跌技术,而着力塑造孙悟空的猴王气质。在孙悟空的京剧脸谱设计上,他也进行了改革,把“倒栽桃形”与“檄榄形”结合起来,红色桃形下延接尖嘴岔;眼瓦从十字形改为浓眼圈加眉子,增加了孙悟空外观上的武生气质。他认为齐天大圣要演出霸气,脸谱也应该和身份对应,所以他的猴脸脸谱大气简洁,蕴含神威。杨小楼的创新把猴戏的表演和造型都提高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