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大别山间 千年“楚风”传新声

2009-10-07 10:13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金文兵 李森林等
老汉唱起山歌,歌飞山野。 山乡女子在表演鄂东民歌《十把扇子》。 为了传承鄂东民歌,一帮“泥巴佬”自组了鄂东民俗艺术团。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为什么没有“楚风”

老汉唱起山歌,歌飞山野。

山乡女子在表演鄂东民歌《十把扇子》。

为了传承鄂东民歌,一帮“泥巴佬”自组了鄂东民俗艺术团。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为什么没有“楚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到底有没有“风”(民间歌曲);如果有,它如今还有传承么,它的传承地又在哪里?来自新洲的汉网“人文武汉论坛”网友罗远,告诉了记者一个答案。

“一串山歌么连连,连着那首歌么溜溜。歌儿哟随风飘,飘过了那条河。落在大崎山哪,滚下了石牛坡哟,钻进了哥的屋,砸了哥的脚,哎嗨哟。”

9月29日,我们再次有幸聆听了这首古意盎然的民歌《道观河情歌》。

这首歌的作者,是新洲区道观河的一个农民刘艳庭。出生于1953年的刘艳庭,只有小学文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有机会参加当地的宣传队。天资聪颖的他,在那段短暂时光里,很快就与“哆、来、咪”交上了朋友。他尝试着将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哼唱的一些“小曲”的歌词和旋律,以简谱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且一下子就上了瘾。有一次,他听说麻城一个小山坳里有位大爷是个“歌篓子”,会唱许多“老调”、“酸曲”(民间情歌),但就是不愿传给别人。他赶紧骑车往当地赶,在下一个陡坡时摔了一跤。听着他情真意切的恳求,望着他那鲜血淋淋的膝头,老人破例给他唱了一首又一首。

“行者歌于途,耕者歌于野”,像老人这样“歌于野”的民间歌者,在鄂东的老黄冈地区(包括今黄冈市的各县市、新洲区,以及大别山周边一些地区)遍地都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夫农妇,是生活在大别山下的“下里巴人”,他们代代口耳相传,将一首首古老的山歌、小调传唱至今。但他们的后辈更愿意学唱流行歌曲,这使得大量的原生态民歌面临失传的危险。

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刘艳庭把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在随后的日子里,更为勤奋地奔走在田间和深山,采集到有价值的“老调”、“酸曲”200多首。

其后,他不满足于只采集“花粉”,还想着将这些“花粉”酿出更为甘甜的“蜜”来。他试着套用比较好听、易于传唱的旧曲《十把扇子》,经改编、添加新词,《道观河情歌》就这样出炉了。这种处理手法,使这首歌在古朴苍茫中,又透出清新温情的气息。2005年10月,记者曾走进他的家中,听他拉起自制的二胡,唱起这首歌。在其后的几年间,这首歌为他赢得了“农民歌痴”的雅号,多次获得各级奖励,并于2008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的舞台。

鄂东版“信天游” 孕育红色歌谣

受刘艳庭的感染,在新洲从事教育工作的罗远,也着手收集整理了一些民间小调。他借用《小媳妇回娘家》的曲调,还原了一首颇具古风的《推车谣》,描绘的是隆冬时节小夫妻推着小车帮人送货的情景。“依儿依儿哟哟,依儿依儿哟,依儿依儿哟吙,依儿依儿哟”,这是模仿洪车(木轮独轮车)推动时的声音和节奏。“哥哥在后边推,妹妹在前边拉”,“快快走,莫歇脚,推着货车走天涯”,整个曲调充满沧桑、悲凉,颇有鄂东版“信天游”的味道。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