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多了,唱多了,罗远想为这些小调找到源头。经打听,他得知这些歌子属于鄂东民歌。早在宋代,苏东坡就在《笔记志林》中记载:“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啭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
据罗远调查,在革命战争年代,鄂东这片红色土地,除了为中国革命奉献过一大批杰出人才,还用自己的民歌小调孕育出一大批优秀的红色歌谣。“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只有24字的《黄安谣》(黄安过去为黄冈府下的一个县,今改名为红安),现在会唱而且唱得很好的人恐怕不多。在红安县七里坪列宁小学里,有一个名叫秦紫依的女讲解员,将这首简单的歌唱出了大山一样的深情。“送郎送到大门前,一轮明月挂蓝天。苏区夜晚多安静,白区乡亲受摧残。小郎哥哟喂当红军上前线,莫忘翻身日子甜,消灭敌人要勇敢,才能保卫新政权。”这首《送郎当红军》,质朴、嘹亮,与陕北的信天游相比,音调稍低,但更见深情。《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向鄂东民歌借鉴了很多音乐元素。
一段老民歌 深藏“古风”
在交往中,罗远听说刘艳庭收集到一首民歌《光阴似箭》,可只有一段词:“正月里来是新年,国公林老去耕田。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斩少年。”
“国公林老”是什么意思?据刘艳庭解释,这是殷商时期的一个人物,因看破世相而辞去高官,带家人归隐山林,躬耕垄亩。
听刘艳庭哼唱,罗远发现,这首歌与他们过去收录的民歌小调截然不同,歌词的历史更为久远,在曲调上也更为高亢明亮、古朴苍凉,有着明显的“古风”味道。
罗远感到,这首歌就好像是一个白发老者在历尽劫难之后的感叹。他决定将这个老者跨越千年的这份忠告,传达给现在的人们。为了方便理解歌曲含义,他将这段歌词作了2处微调,将“"国公林老”改为“二月里来”, 将“斩少年”改为“赶少年”,并仿照原词古朴苍凉的基调,给这首“古风”增加了一个对比乐段——
正月里来是新年罗喂,二月里来去耕田罗喂。
光阴似箭催人老啊喂,日月如梭赶少年,赶少年。
古老的歌,一年又一年,
春去秋来江山改,沧海变桑田。
人生莫等闲,谈笑一挥间,
时光流水不回头,快马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