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鄂东民歌是否真正与诗经“楚风”挂钩,在学术上可以求同存异,而在传承鄂东民歌上,则需要我们大家尽快加大力度,既收集整理一批好的民歌作品,又需要依据古曲谱,创作一批优秀的添加了一定流行元素的民歌作品来,让更多的人“想唱就唱”。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原始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
这首后人命名为《弹歌》的古歌,与楚地有关联。《吴越春秋》卷九载录这首《弹歌》时说,楚人范蠡向越王勾践推荐楚地的神射手陈音,勾践问陈音善射之道是怎样产生的。陈音回答,听说“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接着便唱了《弹歌》。
用弹丸狩猎大概始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弹歌》基本上是一首描述狩猎过程的原始猎歌。它出自楚人陈音的口中,说明它是先秦时期长江中游流传的歌谣。
它由四个动宾词组排列而成,在画面上,几乎就是一组一组的“蒙太奇”,节奏上全是二拍,可随人体运动而强弱变化、反复连接和起伏回应,是劳动的最基本节奏,也是诗歌的最基本节奏。
就现有资料来说,《弹歌》可谓是长江流域诗歌的始作,也是中国诗歌的鼻祖。
候人兮猗!
四言一句,反复咏叹,这就是现存最古老的有文字记载的情歌,传说为夏禹之妻涂山氏所唱的《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叙录此歌)。
《候人歌》前面二字为表意实词,简朴,但有很强的抒情性;后面的“兮”、“猗”为语气助词,表达了那种一咏三叹的凄回,既充分宣泄了涂山氏久望夏禹治水归来的焦灼心情,又表达了强烈的思念与缠绵。
在中国史前诗歌史上,《候人歌》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出于抒发情感需要而创作的,是诗歌创作挣脱宗教束缚、褪去巫术色彩的初步尝试,也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相分离的初步尝试。
它是原始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一次突破和飞跃。尤其是它突出了诗歌的抒情特征,为南方长江流域诗歌及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为主这一特征的形成,奠下了第一块基石。另外,它的以虚词入诗的语言形式、舒缓悠扬的音韵特点,第一次比较鲜明地显示出南方歌谣的特色。
其后的楚国民谣,则多被《楚辞》收录。“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大多是隽永的情歌。
(责任编辑:南有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