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2009年的中国符号,感动的人们感召着我们(3)

2009-12-28 09:11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周怀宗
钱学森:其学如森,其人也如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这位总是以一脸笑容示人的老人,这位中国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老人,任何

    钱学森:其学如森,其人也如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这位总是以一脸笑容示人的老人,这位中国科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老人,任何对他的评价和赞誉都显得苍白和无力。 
    钱学森的功绩是大家都知道的,荣膺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殊荣的钱学森,曾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做出过重大贡献。上世纪50年代经过几番波折回国后,在中国的火箭和导弹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做出了跨越式的贡献。中国科协将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钱学森是大师,这毫无疑问,不论他的成就,还是他的风度,都足以配得上“大师”二字,他学识丰富,功勋卓著,同时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自定“七不准则”:不接受吃请;不参加任何“应景”活动;不题词;不接受礼品;不写回忆录;不同意为他塑像和立功德碑;不接受采访。 
    钱学森是大师,但他却不以大师满足,他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大师、更多杰出的人才,他一生关注教育,垂暮之年,数次发出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其情也切,其忧也深,其问也真。 
    其实钱学森自己早有答案,没有答案的只是我们而已。百年之后,钱学森,早已成一片森林。

    王传福:传递幸福的梦想

 

    2009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以飞人刘翔的速度,从富豪榜的第103名一跃成为中国首富。
    对于王传福创造的这一奇迹,有人把原因归结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势崛起,有人则将答案抛向了中国日渐掀起的新能源车浪潮,还有人认为是股神巴菲特对比亚迪的青睐让王传福搭上了顺风车。 
    这个曾经的电池大王,赶上了中国汽车发展最快的时候,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缔造了一个财富神话,在2009年11月5日发布的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以396亿元的身家成为内地首富。 
    这个首富显然非常低调。在比亚迪总部,王传福的办公室位于其“六角大楼”二楼电梯门右侧,布置简陋,但摆放着许多技术书籍和车模。 
    近两年来,这位比亚迪总裁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准技术工人”状态:每天下午1点,他像其他员工一样,到位于地下一层的食堂吃饭,更多的时候,他会下到车间里跟工人一道研发项目进度。 
    很少看见王传福主动在媒体上露面,但他在业务上却绝不低调,反而很高调。两年前,王传福就在比亚迪汽车业务上开始实施“千店工程”,势头之猛,一时难撄其锋。 
    自称“决策98%以上正确”的王传福说:“我不信别人能做到的,我做不到。”或许,所有成功的人都有着常人没有的执著和狠劲。对于过去,这个农民出身的首富很少谈及,但对于未来,他则有大希望,他的终极目的不是“电动汽车大王”,而是做能颠覆世界的“新能源大王”。

  伍皓:皓月当空式的坦率

 

    作为第一个公开自己“微博”的政府官员,伍皓现在是随时随地写“微博”。只要有空,他就拿出手机来记录所见所闻。面对一些网友的恶言攻击,他也会毫不留情地驳斥,惹恼了,还会爆出几句粗口。 
    在著名的“躲猫猫”事件中,作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伍皓主动组织网友调查事件真相。在“小学生卖淫案”中,他不满媒体的低俗报道而与网友“掐架”,组织云南的记者宣誓“坚决放弃暴力、血腥、低俗、灰暗的新闻”。 
    他率先公开自己的微博,在网络上和网友随时交流和互动,这个特立独行的官员与网友沟通最多,但也被网友批评最多,还被网友戏称为中国红人前三,和小沈阳、曾轶可并列。 
    有人说他作秀,也有人说他异类……他也上过《时尚先生》,被评为“政界新希望”,而他的同事则说“他的所作所为与当前的机制和思想观念确实是发生了强烈碰撞,大家不能接受”。 
    媒体将伍皓评为年度感召力人物,而对于2009,伍皓则如此评价:“新华网把2009年定义为中国公民‘四权’的成长年,多处提及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对中国公民‘四权’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感到欣慰。作为思想者也好、行动者也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历史的推车者,哪怕一己之力只能推动一点点。” 

     每到年末,总是要盘点一下全年让人铭记的事件和让人感动的人物。但与此同时,这些让人感动的人物也是历史的铸造者,他们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点一点地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前进。 
    “感召力”这三个字,我想至少有两个意思,感动和号召。这些有血有肉有悲哀有喜怒的人们,也许他们只是和我们一样平常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和平常人别无两样,但正是这些普通的情绪,却牵动着整个社会,让我们与他们同喜共悲。当然,他们也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更关注时代的脉搏,为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命运殚精竭虑,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永远站在时代的潮头,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号召力吧。

(责任编辑:七月未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