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尾琴
音乐传说
大禹妻子唱的《候人歌》 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方民歌
“翻看有关绍兴的一些历史书,可以从中发现关于绍兴音乐的许多零星史料。比如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记载的《作弹歌》,西汉刘向《说苑》记载的《越人拥楫歌》等。还有晋左思的《吴都赋》和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中也都有‘吴歈(歌)越吟’的说法。”罗小令说,浙江沿海一带的绍兴、宁波、温州以及余杭等地,曾陆续出土了不少晋代青瓷谷仓(明器),上面堆塑有击鼓、抚琴、吹箎、弹阮、舞踊、杂耍等歌舞伎人物群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音乐生活状况。
吴钊、刘东升在合著的《中国音乐史略》中称,大禹的妻子在等待他时唱的情歌《候人歌》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首南方民歌,被称为南音之始。《吕氏春秋·音初篇》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禹行动,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歌曰:候人猗兮!”另外,还有勾践夫人的《怨歌》为入吴悲歌,《河梁》则是越国伐秦的凯旋之歌。
中国古代名琴“焦尾琴” 是蔡邕在会稽避难时发现并雕成的
众所周知,蔡邕的“焦尾琴”与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珠”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名琴。但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的是,这把“焦尾琴”是蔡邕在会稽避难时发现并雕成的。
蔡邕是我国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他在学术上广闻博创,卓有贡献,在音乐方面也独擅其长,很有建树。他创作过《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等著名乐曲,还把研究琴的心得写成一本《琴操》,千古流传。有一年,蔡邕到会稽避难,住在一个名叫柯亭的地方。柯亭的住房用竹竿做椽子,十分别致。一天饭后,蔡邕在屋檐下散步,观赏新居,发现东间第16根竹椽与众不同,不禁大声赞叹:“真是好竹子呀!”当即把这根竹子换下来,做成笛子,音响果然十分美妙,为了纪念这个意外的收获,他把笛子取名为“柯亭笛”。还有一次,蔡邕出门游览,住进山阴脚下的一家旅店,忽然听到厨房传来烧木材的爆响声,觉得很不寻常,立即上前探看,发现烧的是上等梧桐木,有一段还没烧完,他便请求主人留下它,用它雕成了一张七弦琴,琴声果然清亮非凡。由于琴尾带有烧焦的痕迹,所以蔡邕就把琴取名为“焦尾琴”,并视为珍宝。
镜湖上的神秘老人 笛艺盖过“开元第一高手”
唐玄宗时期,有一位名扬天下的吹笛高手,名叫李谟。其演技之高,在开元年间号称“天下第一”。但没想到的是,他曾经被镜湖(今鉴湖)上一个不知名的神秘老人给打败过。
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与友人来到越州,在镜湖之上泛湖漫游,吹笛观景赏月。笛声旷远清亮、婉转飘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请求登舟同游。李谟他们停舟岸边,这人上船后,请求李谟借笛让他吹一支曲子。这个人吹奏的笛声精妙无比,可让山石破裂,李谟平生从未听到过。初时,吹入散序、中序,笛声已非同凡响。待到进入第三大段——入破时,只见吹笛人呼吸盘旋回转,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听笛声犹如千军万马厮杀奔吼,又如雨打沙滩之声。游赏结束,这位客人离船而去,从此不知下落。
晚唐越中歌妓盛小丛 自制《突厥三台》惊艳四座
晚唐时,有位叫盛小丛的越中(绍兴)歌妓,因为唱了一首自制的曲子而惊艳四座。当时,浙东观察使李讷夜登城楼,听到歌声激切,极为赞赏,命人将歌者找来,认识了盛小丛。当时监察御史崔元范在李讷幕中,将奉召入京,李讷置酒送行,席上就命盛小丛唱歌劝酒。在座的主客都作了诗,于是盛小丛唱了一首她自制的曲子《突厥三台》: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阑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