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新坛主”蒙曼的历史情怀:谁说女子不如男?(2)

2010-01-08 10:09
来源:未知 作者:七月未央
2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与历史有着如此深厚情谊的蒙曼,第一次读历史书是什么时候? 蒙曼上中学时,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

  2

  谁说女子不如男?

  与历史有着如此深厚情谊的蒙曼,第一次读历史书是什么时候?

  蒙曼上中学时,课本里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话从管子口中说出,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从而激发了蒙曼的兴趣。恰好家里藏有《史记》,蒙曼就这样第一次打开了历史,看到了生动的管子和晏子。“那时我就知道,历史上的人是栩栩如生的。”蒙曼回忆当初的阅读体验时说,历史既是深奥的,又是鲜活的。就是当下,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总有未知,但又会和人们有一定的契合。

  熟悉蒙曼的人都知道,蒙曼性格爽朗而天真,很少会受制于种种俗物——她对历史,与其说是研究,不如说是一次深情的约会。正因为如此,上大学后,她饶有兴趣地读起了《资治通鉴》。一个偶然的机会,历史系李鸿宾老师发现蒙曼在读《资治通鉴》,于是很亲切地问她,为什么要读这本书。蒙曼依旧天真地告诉老师,没有原因,就是想看一看。“李老师一下子比我还要热情,告诉我说一定要好好看。”老师的称赞让蒙曼感到了动力,她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并与老师就很多问题进行交流。

  千古文章两司马,先后接触《史记》和《资治通鉴》,蒙曼就这样与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历史中,她找到了自己的女权意识和独立性格。

  蒙曼生活的年代里,有一种普遍的观点:男孩比女孩强,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阶段,男生的理性思维要强于女孩。蒙曼对此不以为然,心中很不服气。于是她就到历史中去寻找女性的典范:王昭君、上官婉儿、梁红玉……这其中,就包括了武则天,这个成为她“榜样”的中国女皇帝。

  第一次接触武则天,是在一本讲唐史故事的书里。那本书从唐诗的角度讲唐史,介绍唐诗中的历史事件。“我不记得当时书里是怎么评价她的了,但从我的角度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因为她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这个“榜样”让蒙曼相信,女孩可以比男孩做得好。然而现实中那样的观点还在打击着她。初中时的蒙曼成绩很好,中考的时候她是应届生中的第一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孩上中专很流行,因为可以很早就挣钱,并且最后嫁得好就可以一生无忧。但蒙曼还是填报了一所高中。负责管理志愿的老师后来就拿着蒙曼的志愿单到她家中问她的父母,是不是孩子填错了。“我父母说没有错啊,就是高中啊。”蒙曼提高了语调,“我的老师就说为什么不填中专,女孩上高中前途未卜。但是凭什么全社会就认为女孩比男孩差?我自己不能接受这个观点。”

  至于武则天这个榜样,蒙曼说自己并没有想向她那样。“我自己是个懒人,我不认为我是具有特别明显的成功性格的人,但我的想法是,我不应该输给任何人。即使不比任何人都强,但至少不会比任何人差。”蒙曼又笑了,但这一次笑得更坚强。

  每一个人的生命方向都应该是向上的,不管男女,不论贫富。武则天走过千古的长河,来到蒙曼身边,激励这位向上发展的女学者。

  3

  让更多的人与历史结缘

  中国国家图书馆,一个装载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和万千气象的殿堂,多少文人墨客的精神花朵在这里光荣绽放。时间太长了,长到人们几乎忘记,那掩藏在文字里的乱世红颜。在图书馆一层北区的一个书架上,一本已经不能算新的《蒙曼说唐:乱世红颜》和其它书籍一起并肩站立。没有人知道在自己之前有什么人在什么心情下读了同样的一本书;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人读过之后会有什么体悟;更没有人知道,还会有谁拿起这本书,继续读下去。

  在《百家讲坛》,蒙曼已经讲了三个人:武则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观众们从这位女学者的讲述中重新了解了那一段古老的故事。这是令蒙曼最满意的:更多的人知道了历史的可爱与鲜活。

  蒙曼的讲述让人觉得很有新意,这种“新”,不在于类似考古的新发现,而在于她以一个女性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新的尝试。“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只是局部和细节上的挖掘和变通而已。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在《百家讲坛》上讲述的武则天,只是我所理解和认识的武则天。” 这些很具有蒙曼特色的观点在某网站的贴吧里赢得一阵“掌声”。有网友写到,蒙曼“思路十分清晰,对事物的剖析丝丝入理,……张弛有度,既能道出我心中能见能想之处,又能更深一步,探幽入微,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其犀利深刻让人好生敬佩,更兼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既有名言警句发人深省,又有风趣点评让人忍俊不禁”。

  终于,蒙曼走上了《百家讲坛》。

  其实在蒙曼之前,《百家讲坛》已经讲过唐史——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老师讲贞观之治。孟宪实与蒙曼在北大是师兄妹的关系,当时两人同时学习隋唐史,在一起上课,所以很是熟悉。孟老师讲过贞观之治后,就向节目组推荐了蒙曼。

  节目组之后与蒙曼取得了联系,并表示想试听一节课。但当时正值中央民族大学期末考试,课程已经上完了。蒙曼当时的回答是:“好啊!可是已经结课了!”说到这里,蒙曼自己也笑了,“最后让我安排了一节课,都是我的学生来的。”

  最戏剧性的是,蒙曼在此之前,连《百家讲坛》是什么都不知道。工作人员告诉蒙曼说,这是一个对大众普及知识性质的节目,蒙曼当时就答应了。“一个研究者的研究不能被大家接受,那么他的研究就是没有意义的。而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历史,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好。”

  抱着这样的心态,蒙曼在学校的一间教室里试讲了武则天。同学们看见了摄影机,在楼道里猜想:老师今天的课像是《百家讲坛》的节目!

  那一次试讲,没有特殊的仪式感,没有特殊的场地,甚至连衣服都是很普通的羊绒衫,蒙曼就这样走上了一条普及历史学的道路。

  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比赛,还是在《百家讲坛》的试讲,蒙曼都选择了武则天作为讲课的内容,以至于在《百家讲坛》商量选题的时候,编导们并没有很快接受蒙曼的“习惯”。

  到了正式的录制之前,编导问蒙曼要讲什么内容,蒙曼说:“武则天。”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武则天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至少要三十讲才能讲完。而那时的蒙曼,还只是一个新人,央视对蒙曼不一定信心充足。编导后来建议她换一个题目。让编导意想不到的是,蒙曼瞪着眼睛问道:“为什么?”作为一个新人,本应怯生生地适应并修改选题,然而蒙曼的直爽却注定了她不是一个一般的“新坛主”。

  这个“新坛主”没想过要“出名”,她只是抱着普及历史知识的愿望,向观众传达相对真实的信息。社会开放正在逐步深入,这个深入的过程既需要向国外取经,也需要有自己传统的积淀,以便清楚自己的定位。社会体现出寻找历史依托这一需求,而满足需求的主体有电视剧、小说等很多作品,但这些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真实的背景。“《百家讲坛》说让学者来讲历史,我也就只能讲我心目中认为真实的东西。”就这样,蒙曼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让更多的人与历史结缘。

  1992年,蒙曼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的时候,她可能没有想过要选择历史研究作为终生职业,更没想过有一天被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熟知。但时过境迁,蒙曼已经与历史无法分割,“它是我的职业,同时我也愿意把它作为一种爱好。现在无论有什么事,就算会让我有更高的收入,但我这一生我认定了这个事业,就像是以身相许,我会把以后的精力都放在历史上。我想所谓深情,也就只能到这一步了吧!”

  人文关怀,一种对待生活、生命朴素的热爱,深深影响着她的一生。2009年的最后一天,在中关村南大街上,人头攒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迎新年的喜悦,除了一个乞讨的老人。笔者在此巧遇蒙曼,她依旧穿着那件灰色的大衣。她匆匆和我打了招呼,然后和同伴利索地掏出钱包,拿了一些零钱,放到老人的手里……

(责任编辑:兴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