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
《百家讲坛》昔日坛主蒙曼又与大家见面了。蒙曼看上去很精神,一头短发,说话也干净利落,甚至富有节奏。在教学楼的电梯间里,一眼就能辨认出她的模样。很容易想象出这样一个精干的女老师如何征服了如此多的观众。在她的口中,唐史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惟妙惟肖——集结了柔情与刚强的武则天,连接了鲜血与希望的太平公主,还有充满了矛盾的童真与压抑的李隆基……
“李隆基是个合格的政治家。”隆冬季节,笔者与蒙曼老师约见,从《长恨歌》说起,她开头就用了这样一个评价,并进一步解释了她心中的政治家的标准,“他不仅想怎么样获得权力,怎么样把持权力,他还想怎样才能让这个国家走上一个更好的发展阶段。如果他只讲谋略而不讲理想,那他只能是个政客。”在这里,“理想”这个人性的词语被蒙曼列为政治家的标准。
在蒙曼看来,研究历史无法摒弃人性。历史之所以鲜活,就在于其中有很多人怀着不同的情感粉墨登场。历史研究者正是要穿透历史人物,探寻人的思想与历史的真相之间的联系。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又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放眼历史的广阔。蒙曼正像是与历史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深情约会。
1
用人文关怀去焐热历史
电视屏幕上的蒙曼讲起李隆基来谈笑自如,手势也自由变化。这已经不是蒙曼第一次登上《百家讲坛》了,而且也不是第一次讲唐史了。蒙曼说,每一个人都可能有一种“大唐情结”。自唐高祖李渊之后,经唐太宗李世民,大唐成就贞观之治;经女皇武则天,大唐将科举制发扬光大,再经唐玄宗李隆基,大唐形成了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开元盛世。在物质上,唐朝人是富足的。而之所以有“大唐情结”,蒙曼说更因为唐朝的性格“足以让人着迷”。自隋文帝开科举以后,唐朝的科举得到了长足发展,考试的内容大多为“唐诗”——热情、开放的胸怀通过科举考试凝结到唐朝的性格中。唐朝就像《长恨歌》一样的一首诗,包罗万象,深深吸引着年轻的蒙曼。
对唐史如此“迷恋”的蒙曼,却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从小就是一个“历史迷”,甚至在高考志愿上填的也不是历史。“我也想不起来填的是什么了,反正不是历史。”说到这里,蒙曼笑了,不是微笑,而是大笑,如同她的学生说的那样傻傻地大笑。
被调剂到中央民族大学的历史系后,蒙曼才开始慢慢深究历史。“这就是个石头越焐越热的问题。我对历史的了解超过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也就慢慢产生了兴趣。越了解越熟悉,越熟悉越喜欢。”就这样,蒙曼对历史有了真正研究意义上的兴趣。
但蒙曼真的应该学历史吗?
那时候学历史是找不到工作的,这一点蒙曼比谁都清楚。她的大学老师杨芳,曾试图说服她改学法律——就凭借蒙曼的伶牙俐齿。杨芳老师给蒙曼带了很多法律方面的书籍,甚至告诉蒙曼遇到问题时可以去请教她的爱人。
结果读者是知道的,蒙曼不仅在历史的殿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也做了老师。
学历史对于蒙曼而言,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她的父亲和母亲都是“文革”以前的大学文科生,家里也藏了很多的人文学科的书籍。她很早便接触了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只不过当时没想到有一天会把这当成自己的职业。
蒙曼家在县城,有着充分的文化资源可以吸收。1978年之后,国家政策刚刚允许出版一些古典名著和世界文学经典。父亲的一个朋友在新华书店工作,书店每进一批新书,朋友就会骑车到她家去“通报”。“那个时候很多书我们都会买,所以我很小就接触文史哲,和历史就像是老朋友。”房间里并不暖和,蒙曼用手焐着杯子,追溯她和历史的“深情约会”。
和历史有着如此深厚情谊的蒙曼,如何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