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古典地方戏曲吕剧路在何方?

2010-01-19 11:09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李占江 董 卿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队 成员:方建潮 李晓伟 郑允旺 张文文 高永杰 刘志航 东营市目前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吕剧和短穗花鼓,此外还有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队

成员:方建潮 李晓伟 郑允旺

张文文 高永杰 刘志航

东营市目前拥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吕剧和短穗花鼓,此外还有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数目庞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团队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民间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

吕剧

发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吕剧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八大优秀地方戏曲剧中之一,被誉为“一个多世纪骑驴跑巷,一个多世纪冠冕辉煌”。当辉煌不再,文化突围,吕剧路在何方?

资金之困

东营区牛庄镇是吕剧的发源地。“大嫂在家蒸干粮,锣鼓一响着了忙,灶膛忘了添柴火,饼子贴在门框上” ,这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是当地人喜爱吕剧的真实写照。如今,这已成为老艺人们的回忆。

“剧团的演员平时基本是义演,没有收入,现在排练都很困难,我们是赔钱赚吆喝。”吕剧创始人时殿元的曾外孙、牛庄庄户剧团的杜瑞杰说,他的一件戏服穿了 20多年,很多乐器破旧了要自己修。

东营区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已先后扶持发展起了牛庄、史口、时家村庄户剧团等60多个庄户剧团。“近几年,庄户剧团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创作力量薄弱,表演水平有限,资金缺乏,器材不足,严重制约了庄户剧团的长远发展。”调研团队实际调查发现,60多个剧团中能够维持基本运作的不足10家。经费短缺、人才不足、缺乏社会认可仍制约着基层文艺工作的发展。

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仍是戏曲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

东营市政协委员赵静曾提出一个《关于强化吕剧事业发展扶持的建议》的议案,她认为当前制约吕剧事业发展面临的很大因素是政府难以确保长效机制的建立与维持。“民间文化遗产在摸清家底后没有后续保护。重申报、轻保护、重开发、轻管理等政策行为也给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带来诸多困难。”

人才短板

在牛庄,吕剧面临着人才后继乏人的尴尬。一些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相继去世,文化发源地艺人间的师承关系几乎中断,表演人才青黄不接,有些价值较高的传统戏曲剧目和曲牌有可能随着老艺人的逐渐离世而消失。

“当前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问题,现在大学里,包括艺校在内基本没有设置吕剧的专业课,吕剧的专业人才就更缺乏了,甚至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危机,所以培养吕剧传承人是很重要的任务,而且全国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赵静对调研队说。

近几年东营市由政府牵头先后举办了“吕剧进课堂”和“暑期吕剧免费培训班”等活动,旨在将传承吕剧工作从娃娃抓起,东营区在牛庄镇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基地,教育基地免费向附近村里的小学生教授吕剧,并提供道具、服装等。戏曲的传承者把戏剧腾飞的殷切希望寄托在了娃娃身上。

“孩子们都是自己走几里路来,把桌子抬到外边腾地方训练,中午再把桌子搬进来当床睡觉。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们对吕剧的兴趣很高”。牛庄镇教育基地的老师王玲玲说,等学生们练好了,她就带他们到《梨园春》打擂。但她也表示,学生家长不支持,认为学唱戏不如学文化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基地的发展。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