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户口”受关注 评议组回应大学4校长建议(4)
2010-03-03 09:31
国学学科的进入,将为目前分疆而治的人文学科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融汇的契机。但是也会碰到另一面的问题:国学学科建立后与血缘相亲的文史哲学科各
国学学科的进入,将为目前“分疆而治”的人文学科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和融汇的契机。但是也会碰到另一面的问题:国学学科建立后与血缘相亲的文史哲学科各自的边界该如何厘定?如何辩证看待国学学科的“博通”和文史哲学科的“专深”,进而使它们各归其位、各展所长?
杨国荣认为,国学与近代以后形成的学科之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早已蕴含文史哲等现代学科的基因。杨国荣举例说,以文献而言——早期的《诗经》中有涉及不同学科的具体内容,然而,从它的主要的归属来看,我们还是可以更多地将其理解为文学作品;至于《庄子》,它具有诗化的特点,并相应地包含文学的内容,但在思想史中,我们一般仍首先将其视为道家一系的哲学文献。以历史人物而言——屈原有深刻的哲学意识,但从文化史上看,他更多地被看作是文学家;其他人物如司马迁、司马光等,他们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哲学观念,但又有历史学方面的成就,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仍将其视为历史学家。“这里,似乎可以对形式意义上的学科与实质意义上的学科作一区分:在形式的层面,中国古代固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现代学科分类,但在实质的层面,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的学科区分。”
杨国荣表示,从对世界的把握和理解来看,每一学科都是具体的知识领域。知识以经验世界的某一方面或层面为对象,从存在形态说,世界本身分化为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过程,要对这些不同方面、过程、对象进行理解和把握,就要求不同学科分别地具有各自的对象和领域,这种具有特定指向的学科之形成,显然有助于深化对世界的理解。在此意义上,学科的分化无疑有其历史性的理由,不能因为学科的过于分化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便简单、笼统地否定学科分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当然,仅仅停留于或囿于某一学科之内也有其局限,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国学具有学科性与跨越学科的双重品格,与之相应,从事国学的研究,无疑也有助于克服仅仅囿于某一学科的研究趋向。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普遍认为,既要承认国学学科对于学术思想发展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国学学科并无法完全替代文史哲等现有学科,现代学科以其成形的考察范围、研究进路和学术理念,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晁福林说,以历史学科为例,仅其中的世界史方向就是国学学科力不能胜的。
实施:要广泛讨论继续加强国学学科可行性研究
【校长论点回顾】我的想法是,作为学科、学位主管部门的教育部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应用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来处理是否要单独设立国学学科问题。……在国家制定的学科目录之外,如果允许一部分大学自主设立三到五个自主学科的话,那么这其中就可以包括国学,这样就可以解决要不要设的矛盾。——徐显明
对于国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即便是国学教育的“槛外人”,也不难理解其系统性和复杂性。这不仅包括大学校长们曾探讨过的国学学科的归属等问题,还涉及中小学配套课程和考试制度建设,以及社会的需求度问题。对这些具体的问题,专家们怎么看?
大学校长们提出国学学科先在一些高校做试点的设想,得到了晁福林的积极回应。晁福林表示,建立国学学科不妨先试点,不要匆忙上马,如果匆忙上马,就会造成一哄而上,就会出现大家都在“挂牌子”“占房子”的情况,这对国学学科本身的研究和发展是不利的。“试点”的意义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了解国学学科到底怎么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在此基础上,这些经验都需要再总结、提升,还可以继续创造出一些经验;二是可以检验社会的需要程度,如果社会上对国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需求量,那么设立国学学科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