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这样的古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用贺宇红的话说,“古籍修复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修书,它关系到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善本书,它们本身就是一种珍贵文物。”
修书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个朝代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拍照记档、拆书数页、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润湿压平、折页、捶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贴书签等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修书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王金玉如此形容自己修复古籍时的心情。“修坏了,那就是千古罪人!”
古籍修复,科学、规范是第一位的。古籍善本入库前,先要在零下25摄氏度的低温下消毒一周,杀虫、去霉菌,然后进入善本书库。书库是藏书楼最严密的禁地,只有少数几人被允许进入。书库常年保持20℃,相对湿度50%—65%。
工作人员每次进入取样,都要戴着手套,举着木托板等在门口,由专职管理人员从一孔小窗递出待修复的古籍,置于托板上。修复提用时必须注明藏品号、数量、时代(版本),同时注明书籍的破损情况、提用日期、移交人、接受人、监交人。修复前先要拍照记档,拆书前必须用铅笔记下原书页序。每修复完一件送还时,有专人对照之前拍摄存档的图片,原件上一个标点符号也不能少。
各个朝代的古籍,各种不同的纸张,每册每页的破旧程度都不一样,必须反反复复研究,寻找合适的方法对症下药。
古籍修复界有一句话叫:“不遇良工,宁存旧物。”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历史信息,是古籍修复的国际通用原则。古籍原有的装帧,包括书皮、书签,后人无权随便拆换;所有的修补材料和修复方式都必须是可逆的。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马上重新返工。
目前修复古籍的主要技术还是以传统工艺为主。沿用几百年的传统修书手艺如补、揭、挑、裱等数十种工艺,一直是古籍修复专家的主要技艺。“修书永远不会成为流水线,只能是个手艺活儿。”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坚持这一观点。
现在的古籍修复大致还只是“修补”,最多在古纸后面加上一层褙纸,而没有深入到古纸的内部,因为新材料和古纸混合在一起,古纸往往会被连累破坏。还有一种“包背装”古籍,书皮用纸板制成,外面包裹着一层丝织品。为了确保原书的装帧特征,一般以采取“掏补法”为主,也就是在不拆掉书皮和纸捻的情况下,把毛笔、补纸伸进书页中间修补书页上的破洞,以保证书页的平整。
由于受潮,并长期受重物压实,其中一些书页严重粘连以至形成硬梆梆的“书砖”。为了解开压成“书砖”的书页而又不影响原书的面貌,专家往往会采用“蒸”的拆揭办法。
将受潮的书页先用宣纸包住,再包上布,放入笼屉里用火蒸。这样,表层的纸张被蒸汽慢慢润松,但又不会被水滴浸泡。蒸几十分钟后,取出书页,用针将表层松软的部分一点点挑开,直到挑不动,再放入笼屉蒸。有时候,蒸一次只能揭开几厘米。对本已脆弱的旧书来说,有时候,根据不同情况,书蒸20分钟还是25分钟,针挑入三分还是两分,也许就是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