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给传统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艺带来了曙光。举个例子,一幅书画作品的对联纸和画粘贴得太牢,用镊子揭不下来,用干揭、湿揭、蒸揭各法都不适宜,这个时候,利用生物酶这种天然的新成分,来分解粘住纸张的糨糊,就能获得出人意料的神奇效果。
而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更是使古籍修复保护技术获得不断的创新。2001年,天一阁着手修复在天封塔发现的双面印南宋经折《妙法莲花经》。这部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珍贵经折纸张已严重老化,四周粉状脱落严重,根本无法翻阅。根据现有的纸质文物加固技术,要修复经折存在很大的局限。为此,天一阁博物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博物院联合成立课题组,共同研究一种新的保护胶液。经过3年努力,通过对天然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纳米等材料的提纯、合成和改性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特殊保护胶液。这一课题还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验收。
不过,对于新材料的使用,专家普遍还是相当谨慎的。很多古籍修补的新材料、新工艺还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宁愿胆子小一点,也不要急着上马不成熟的仪器和材料。古籍是试验不起的。”贺宇红介绍,天一阁成立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古籍修复技术、修复材料、保存环境等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天一阁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新项目——东亚纸张保护项目的研究课题。2008年11月,东亚纸张保护项目第一次专家会议就在天一阁举行。
在天一阁西大门旁边,天一阁新藏书楼已完成基建。贺宇红说,在新建库房中,专门规划了200平方米的纸质文物科技保护修复工作室,做到恒温、恒湿、高科技24小时安全监控。王金玉她们再也不用在简陋的工作室为古籍的修复环境而发愁了。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