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蒸揭法”等传统技术,从2000年开始,天一阁陆续修复了馆藏414册近4万页的科举文献古籍。2006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明代进士登科录》、《明代会试录》100余种。
修补古籍另一个遇到的问题是补纸的选择。修补古籍,用现代纸,粗糙、酸性和脆硬不合古籍原纸,显然不符合“修旧如旧”的古籍修复保护原则;用古代纸,在现在的市面上寻找古法手工纸又谈何容易?受纸困扰,天一阁曾派人到浙江、福建、广东、安徽等地的造纸厂考察、寻找,可工业化流水线下的产品,都不符合古籍修复的要求。最后,终于打听到就在奉化萧王庙街道的棠云村,袁恒通的造纸作坊还在制作少量手工纸。在天一阁专家的指导下,经过上百次试验,袁恒通的造纸作坊终于制作出了修复古籍的专用纸。在此之后,天一阁古籍修补用的竹纸等古纸,主要就来自袁恒通的手工作坊。
科学保护带来曙光
毛笔、镊子、锤子、鬃刷、竹签、排笔、切纸刀、针锥、订板、喷水壶……这些不起眼的修复工具为历代古籍修复立下了汗马功劳,到现在仍然是很多古籍修复专家手中的得力助手,传统修书工艺也还是国家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的主打课程。
“虽然中国的传统工艺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但问题和局限也非常明显。”王金玉说,比如传统修复技术工作量大,用时长;比如纸的厚薄、酸化程度如何,用肉眼估计难以科学、准确,这就需要用化验的、科技的办法来实现;又比如,中国传统的修书工艺中使用的糨糊里,都会兑入一些矾,以增加糨糊的韧性。不过,这些矾会对构成纸张的植物纤维造成破坏。古籍修复专家杜伟生对此颇为感慨,“为什么中国的古画能留存下来的那么少?除了战乱、水火的破坏之外,矾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每次修补的时候,都用带矾的糨糊刷一遍,刷一次就破坏了一次,刷了十次,那些纸就全坏掉了。”带矾的糨糊会让纸张更容易变色、破败。如果一张纸大部分都被刷过这种糨糊,寿命不会超过100年。
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修书这样的手艺活儿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比如一本珍贵的古书,有的专家说它是麻纸,有的专家则说是皮纸。他们都是凭眼睛,凭经验。如果有纸张成分分析仪,在显微镜下一分析,就清清楚楚了。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去配适合的修复用纸。
其实,在国外很早就开始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纸质文物保护研究了。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应用航天设备进行图书去酸技术研究。而日本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纸张研究中引入了自然科学的手段,不仅对古籍原纸进行数据分析,以了解其特性,甚至造纸厂环境对纸张的影响都列入研究课题。
“古籍修复不是简单的装裱。不仅需要通晓中国造纸术、印刷术、古代文学、文献学、版本学、艺术、佛学等传统文化,还要了解微生物、物理、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王金玉打开天一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实验室的门,呈现在记者面前的是琳琅满目的30多台现代化仪器。纸张拉力试验机、纸张酸度测定仪、色差测定仪、甲醛测定仪、台式超声波清洗器、恒温恒湿箱、真空干燥箱、培养箱……仪器种类之多、之全,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家藏书博物馆的实验室。“以专门从事纸张防护、修复保护为核心的专题性科技保护中心的建立,意味着天一阁古籍修复技术的一个本质提高,是纸质文物保护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一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