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无国界——《红楼梦》在海外(2)
2010-08-28 14:52
大卫霍克思于1923年7月6日生于伦敦,2009年7月31日在牛津去世。根据《卫报》刊登的讣闻,他早期在牛津大学就表现出在东方语言方面的天赋。1945年,他在
大卫·霍克思于1923年7月6日生于伦敦,2009年7月31日在牛津去世。根据《卫报》刊登的讣闻,他早期在牛津大学就表现出在东方语言方面的天赋。1945年,他在牛津转学汉语。1948年到1951年,霍克思到北京大学做研究生,这段求学生涯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过去,便是我的梦想。”
1949年10月1日,霍克思也和北京大学的中国同学们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的庆祝游行人潮中,走过天安门城楼时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则答以“同志们万岁”。霍克思后来回忆说,毛泽东认出了北大的学生,特地换了一种答语:“同学们万岁!”这或许说明毛泽东与北大的渊源,但也有可能是学生们听错了毛泽东的湖南口音。
1959年,36岁的霍克斯发表了《楚辞》英文版,同年成为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中国同事和红学家吴世昌的鼓励下,霍克斯着手准备《红楼梦》的翻译工作。在和企鹅出版社接洽后,为了全身心投入到翻译全本《红楼梦》这件开创先河的大事中,霍克思辞去了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教职。为了翻译中国文化而辞职回家,霍克思应当是国际汉学界中的第一人,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文版,至今在西方世界拥有独一无二的经典地位,此后西方再未产生新的《红楼梦》英译本。在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英国夫人戴乃迭合译了120回本《红楼梦》,三卷译本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于1978-1979年出版,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译文流畅、准确,深受英语世界读者的欢迎。
象牙塔里的《红楼梦》不是泡杯下午茶就能读进去的
与中国图书市场上外国文学经典著作魅力不减相比,目前,英国每年只有3%的出版物种类是翻译类图书,中文图书的英译本就更少。据企鹅出版集团人士的介绍,在英国图书市场上为数不多的中国图书中,霍克思翻译成英文本的《红楼梦》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每年在英国可以卖出几千册。但是,这本东方文学巨著在英国的读者群依然很小,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象牙塔内,读者多是对中国文化有特殊情感和机缘的特定人群,很难说它已为英国大众所阅读和喜爱,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就是所谓吃中国文化饭的汉学家,也不能说都对《红楼梦》心领神会。例如,1842年英国汉学家卡尔·居茨拉夫发表了题为《红楼梦或〈梦在红楼〉》的文章,在他的笔下,“《红楼梦》不过是一部妇女闺阁琐事杂录,情节毫无兴味可言,叙述又冗长,令人生厌。”
不难理解,《红楼梦》凝聚着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深刻丰富,就是中国人如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是难以读得下去,更遑论西方人。自《红楼梦》传入英国170多年来,英国汉学家写出了数十篇介绍和评论《红楼梦》的论著,出版了包括霍克思全译本在内的多个译本,已属难能可贵。
有关注亚马逊上英国人购买中国文学作品的网友撰文认为,在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英国读者对《三国演义》、《水浒》和《西游记》的认可和接受都要比《红楼梦》高。《红楼梦》显得曲高和寡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本书的中国文化气息确实太浓,很难被现代的外国读者接受。《三国演义》中的权谋与战争,伊利亚特般的宏大叙事,《水浒传》中的英雄豪侠,罗宾汉般的传奇色彩,《西游记》中的神鬼大战,魔戒般的玄奇体验,都可以吸引西方读者为之倾倒。而作为中国文学最顶点的《红楼梦》,却不是英国人随便泡杯下午茶就能读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