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古典名著无国界——《红楼梦》在海外(3)

2010-08-28 14:5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姚立
《红楼梦》在法国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传入法国约在19世纪中叶,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材料显示,《红楼梦》在法国的传播最早见诸
《红楼梦》在法国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传入法国约在19世纪中叶,距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材料显示,《红楼梦》在法国的传播最早见诸于《法国大百科全书》上的简短介绍,其后则主要得益于几位早期旅法华人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与推介,其中包括记者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老师郭麟阁老先生。但在这批华人学者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历时27年、呕心沥血用法文翻译了《红楼梦》全本的李治华。1981年,这部出色的法译本《红楼梦》在法兰西一经问世,便得到广大法国文学爱好者的推崇,趋之若鹜。尽管译著的价格不菲,但仍供不应求,先后四次再版。巴黎专营中国书籍的《凤凰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售价在150多欧元一套的《红楼梦》如此受欢迎,已是件“难得之事”,至今仍不断有顾客前来购买。当时法国的一些书评家也纷纷发表对《红楼梦》法译本的赞美之词,认为该书的出版“结束了法国长达两个世纪的对这部东方巨著愚昧无知、令人痛心的状态”,“使人们好像突然发现了塞万提斯与莎士比亚”,“我们真该为属于中国的名著而骄傲”。一本中国译著得到如此热评,完全跨越了时空与国界的局限,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红楼梦》中蕴藏的巨大文学感染力与穿透力,更为热爱文学的法国朋友提供了真正接触与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的机会。
 
李治华与他的《红楼梦》
 
27年在任何人的一生中都是个不小的时间跨度,而李治华就将自己年富力强的27年全部贡献给了《红楼梦》的翻译。他的感人之处也正在于此。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将李老先生比作“中法文学交流史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大翻译家”。而李先生却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个“普通的中文教员”,不过是利用业余时间“搞些翻译”,淡定中透出老先生不凡的人格。
 
李治华1915年出生于北平,1937年,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争取到公费留法机会。毕业后,李治华留在法国从事中文教育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将中国一些文学作品翻成法语,其中包括老舍的《正红旗下》、《离婚》、《北京居民》,巴金的《家》,鲁迅的《故事新编》以及姚雪垠的《长夜》等十几部作品。他的译著由于中法文字功底深厚,语言流畅,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神韵,遂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当中就包括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东方知识文库》主任埃蒂昂博先生。而他的一项提议使李治华与《红楼梦》的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
 
出于对李治华的欣赏,埃蒂昂博先生在1954年的一天主动找到李治华,希望他参加《东方知识文库》的翻译工作。他并推荐李治华在《红楼梦》、《水浒》及《金瓶梅》等几部作品中任选一部进行翻译。从小便酷爱《红楼梦》的李治华听后十分高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部小说,并憧憬着将这部不朽之作介绍给法国读者的愉悦与满足。自此,每天教书之余,李治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红楼梦》的翻译之中。那是一条多么艰难的路啊!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感触最深。因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当时中国社会及家庭复杂关系的缩影。由于中法语言文化及社会的差异,有些词语在法文中是找不到相近文字的。为能更贴切翻译原文的每一个名字、每一首诗,使法国读者尽量品味原文风采,李治华每天都在绞尽脑汁,推敲再三。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条艰辛的翻译之路一走就是27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