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中国文化之闲:写闲书的皆非等闲

2010-03-04 09:05
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陈长吟
闲适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旷达,是一种浮华之后的淡定。闲书不好写,要以人生体验为底色,广博学识为架构,精妙文笔来涂彩,是作者综合素养的表现。

  一

 

  读经使人豁达,读史使人沉重;读哲学使人思考,读政治使人庄严;读地理使人知宽广,读闲书使人得乐趣。

 

中国文化之闲:写闲书的皆非等闲

  近日偏对闲书感兴趣。人在哪个阶段读哪种书,与彼时的心情和环境有关。我读的闲书是明清古籍书。

 

  捧起李渔的《闲情偶记》,常常能读出才情。他写女人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风艳活泼,妙趣横生。他写穿戴打扮中的“首饰”、“衣衫”、“鞋袜”,准确灵动,审美不凡。比如“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这真是一种生活追求的至高境界和标准了。

 

  翻阅陈眉公的《小窗幽记》,常常能读出哲理。他写待人、接物、修身、养性,说透了人生的见解,贯通了生活的智慧,那寥寥数语是醒世者的点点心迹,仿佛荒漠夜中亮起的几星烛光,给漫行者以导引。他说交友要“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他说人在环境中应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披检袁枚的《随园诗话》,常常能读出神韵。古人爱用诗词来总结生涯,表达情愫,悲喜各异,曲畅不一,但在袁枚见性见灵的点解中,自有一股深味回荡于斯。袁枚曾引用了陈古渔的两句诗:“却恐好书轻看过,折将余页待明朝。”我读《随园诗话》正是这种心绪。此书是诗海,每段皆珍珠也。

 

  打开张岱的《陶庵梦忆》,常常能读出叹息。江南的茶楼酒肆、雅调美食、演戏斗鸡、放灯迎神,都在他的梦忆中缠绵浮现,文笔绮丽,描物摹情,状尽其致。他那有声有色的讲述中带着家国之叹、故园之憾、怜物之鸣、惋世之思。

 

  读这些闲书,开眼界,怡性情,长见识。

 

  二

 

  写闲书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也可能他们伏案操笔的时候,处于放闲的状况。但曾经的红尘磨练,宦海沉浮,早已丰富了他们的胆略才华。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祖业丰盈,一出生就享受着荣华富贵,没有衣食之忧。中年之后,又喜得聪明伶俐的乔、王姬,便组起了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演出,在达官贵族的府宅中饮酒欢娱,观舞同乐,是红极一时的班头。其演出档期排得满满的,要想插进去先睹为快,恐怕还需“开后门”。这李班头既有颇丰的收入,又极熟风花雪月之事,也算是出头露脸的人物了,他笔下的闲情可写的是经验之谈。

 

  陈眉公是明代诗文作家、书画家,少年之时便是高材生,曾与董其昌、王衡齐名。他二十八岁时弃官离城,隐居于小昆山之阳,筑起草堂,静心著述,同时结交贤士。在显贵面前不卑贱,也不清高,态度拿捏得稳稳当当;在村学面前不狂傲,也不骄奢,还乐于助人;远近朋友有事便上门讨教,得到清醒的指拨;因此,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他笔下的那一扇小窗,开启着人的心窗。

 

  袁枚是清代诗人,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他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绩还不错。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之年,便辞官养母,在江宁购置一处废园,改造成自己的“随园”。他的后半生都在“随园”度过,招收弟子,谈诗说文;游山玩水,洒脱自在。当然,为生活之计,他也为人撰写碑铭祭词之类的应用文字。据说当年《随园诗话》写出后,有不少人高价买去阅读,还有富人主动送资结交他这位名士。他才情横溢,不光诗文评论,连一份“随园食单”都写得不同凡响。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