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在中共深圳市委党校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素养》。 深圳商报记者 韩 墨 摄 |
深圳报业集团社长 黄扬略
编者按:
当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从中吸取养分,寻找安身立命之道。这不仅在学术界引发讨论,也在社会各界引起思 考。学者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走向复兴的新气象,也是整体国民由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映照。3月8日,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在深圳市委党校 举办讲座,主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党员干部素养》,去芜存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闪光的思想,受到欢迎。本报特辑录演讲内容,与读者共赏。
党员干部的素养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素养,这点毫不含糊。而我们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中。只要我们的干部 骨子里是马克思主义,那么中国特色越浓、越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越高,就越管用。从这一点说,我们的领导干部确实要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我们用什么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呢?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传统的学问、学术、学说,这就是国学,党员干部要从国学中吸取 精华。但任何学术、学说、学问,都有精华和糟粕。所谓弘扬国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都弘扬,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的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国学中的精华,更要 选择那些精华中能够为我所用的、为现在所用的,能够融入现代文明、推进我们工作的部分。
兼听则明,不要武断,
要多听听各方的意见
讲到传统国学,我第一想到的是道学。为什么呢?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而且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学说,包括文学、历 史学、军事学、医学,包括儒法之学。而且道学里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的马列主义哲学有不少一致之处。大家不妨看看《道德经》。
首先,《道 德经》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的主观认识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人类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不精确的。《道德经》的开篇就说:“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每次讲《道德经》总是先讲这两句话,因为这是《道德经》里的精华,是对本体论、认识论的表述。它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 规律,人类本来是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的。所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表述、理解、判断和驾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的“道”,相对于真正的道,是隔着 很远的,是冰山的一角,是皮毛,是表面的。但人们又希望了解客观事物,所以要通过一个个概念“名”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名”本来也“不可名”,因为 人所创造的概念往往也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比如佛家的“空”,就是一种表达不清楚的概念。人类用词不达意的词汇来表达自己了解的并不精确、并不 全面的世界,能说是掌握了客观规律吗?这里面就充满了唯物的思想。了解了这一点,使我们可以从大的方面破除一些现代迷信。现在西方动不动搞个实验,就宣称 发现了科学,认为凡是违背了这个判断的,就是伪科学。比如基因研究,认为自杀是源自基因,打瞌睡是源自基因,性格内向也是源自基因,这不是宿命论吗?所 以,很多科学的东西,并不是不能突破的。从小的方面说,我们领导干部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也许个体是真实的,但总体本质上,不一定就是真实 的。从这个角度看是真实的,从那个角度看是不真实的。所以,领导干部兼听则明,要多听听各方的意见,不要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