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人性化的管理,
儒学的核心“仁”就非常重要
讲到传统文化,落 不下儒学和法学。我一贯把这两种学说放在一起。儒和法是一种思想体系的不同反映,硬刀子和软刀子、笔杆子和枪杆子的关系。儒学和法学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还是受道学思想的影响。儒法之学都是一种社会应用之学,追求一种社会秩序,这对历代的统治者非常重要。为什么许多朝代一说到国学,就是儒学呢?就是这个原 因。儒学是通过发现人性的善,来规劝引导人们建立秩序;而法学是儒学的孪生兄弟,通过发现人性的恶,制定严刑峻法,通过威胁、惩治,使人到秩序中来。所以 历代都讲“治世为儒,乱世为法”,历史上很多儒家就是法家,法家就是儒家。
儒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秩序,但是到了现代 社会,只强调规矩、强调纪律已经不行了。要做到人性化的管理,儒学里的核心“仁”就非常重要。我认为要把单位当一个家庭来经营。我是学中医的,办公室有一 个打药粉的机器,我的同事、部下,直至一般的员工,有病了,一般都是常见的慢性病,到我办公室来,我会给他们抓几味药,粉碎了给他们当茶喝。我常说自己是 深圳报业集团最大的保健医生,偶尔给大家讲讲养生。我常常对员工说:诸位,保养好身体,安排好生活,干好工作。你看:身体第一,生活第二,工作第三。其实 不是忽视了工作,而是只要大家身体好了,精力充沛,生活幸福,工作自然就干得更好了。如果我们对员工的身体不关心,对他们的孩子入学、治病不关心,他们怎 么能好好工作呢?所以,我们报业集团对每年的员工体检非常重视,体检完之后,还要对不同类型疾病的人,进行分类指导。这样把人心聚起来了,干活就不成问题 了。“仁者爱人”,从儒法之学的角度,我强调用“仁心”去治理一个单位,是事半功倍的,这不是搞权谋所能得到的。
我最反对为了弘扬国学,让小学生死背《三字经》,学礼仪。孔孟之道到了一定程度就限制了个性的发展,尤其到了明代,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天理”者秩序也,为了秩序禁锢了人性。
入世要把事情做好,出世要想到得失荣辱、是非功过都是过程
道学就学《道德经》,佛学就学《金刚经》和《心经》。 佛学里面的《金刚经》讲的是本体论,《心经》讲的是方法论,都是入世的,研究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研究不同阶段对事物的判断。
读《金刚经》,读懂三句话就可以了。一句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切存在都是过程。所谓“无相”就是没有固定存在的形式,事物是不 断变化发展的。为了区别,总要有一个称谓,所以第二句是“佛曰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外在的称谓是一种形式,但本质是不断变化的。因为这样,所以最 后一句是结论:“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不可过于执着。入世要把事情做好,出世要想到得失荣辱、是非功过都是过程,这样反而 能够超脱。
《心经》是佛祖的大弟子学习和实践《金刚经》时的体会,主要表述人的主观通过什么途径来感知客观社会,形成四个层次的认 识。贯穿始终的思想是,一切存在是过程,让人保持心灵的空灵和宁静。《心经》是对人通过“眼、耳、鼻、舌、体、心”,来感悟“色、声、香、味、触、法”, 形成“受、想、行、识”四个阶段的认识和判断。五蕴皆空,空者不是没有,是无相,是过程,是没有固定的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