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尽心尽力、要高调,
做人本身要低调
第二,《道德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两面。它有句话说得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后面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都是对应的。不了解这点,人们就会做出不明智的举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 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勉强跨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 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所以,做事要尽心尽力、要高调,做人本身要低调。那么应该怎么做人呢?《道德经》里有 几句很精彩的话,“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就是说,我知道自己是一只雄赳赳的大公 鸡,但我宁可看起来像一只任人欺负的小母鸡;我觉得自己很明白,但我宁可表现得不那么精明、那么明白;我可以得到很多荣誉,但我宁可把荣誉让给别人,有过 错自己承担。我们的老祖宗经常用溪、水、谷,来比喻道,认为“道”就像“山谷”一样空空荡荡,但催生万物;像小溪流一样,很低下,但水都往下面汇聚。“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就是说水差不多接近于“道”,水是很柔的,不张扬,不争强好胜,愿意处于低位,但却能够滋润万物。 这一点,我们都很有体会。你做出一点成绩,只要把荣誉给上级,给部下,自己不争功,你会干得很开心,活得很开心。
学会修心养性,
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
另外,《道德经》还要求我们学会修心养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这点我们都有感受,现代社会物质精神生活都丰富,但心很烦、很躁。心静不下 来,对身体不利,对工作也不利。老子希望人们“专气致柔,能婴儿”,就是要回到像婴儿一样的状态,回到宁静的状态。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比如说我自 己,我的事情很杂很多。做媒体风险很大,一个字的差错就可能产生很多问题。而且除了报业集团的事,还有关爱行动、文博会、创意文化中心等几摊子事,都是丝 毫松懈不得的。但不少人觉得我比较洒脱,好像不太干活的样子。实际上我干活一点儿也不偷懒,只不过是干活的时候顺势而为、顺其自然,在不刻意、不经心间干 了活。所谓“无为而治”。“无为”,看上去高深,其实也不难做到,《道德经》中的“无为”,指的是不刻意而为,好像不经心地去做,就像鱼在水中游,就像我 们平常的呼吸,很自然地做。比如走路,如果刻意去走,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就很难受了。所以要做到自然地、不刻意地去“为”。做工作的时候,老子告诉我们 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治理的最佳状态是“太上,不知有之”,最高境界是根本没有刻意的感觉,让人家感觉不到领导者的存在。我来上 班,就很自然地把本职工作做好;第二个境界“其次,亲之誉之”,这是儒学追求的境界,就是受到亲近和赞誉;再其次呢,老子说是“畏之”,就是让别人害怕; 最后呢,“侮之”,就可能是扔西瓜皮了。所以要争取“不知有之”的境界。管理一个单位,要“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说不要轻易 去发号施令,所谓“贵言”,就是越少讲话越好。事情做完以后,让老百姓都说,我本来就是如此。这就是“不知有之”的境界,如果能够这样,作为领导,就很轻 松了。我们要追求的是这个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