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职场 >

三国职场:如何选才(下)

2010-03-18 11:23
来源: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 作者:郭济兴等
《三国演义》既褒扬了不计资历选用人才的典型孙权,也讥笑了另一个只务虚名的典型--刘表。

三国职场:如何选才

 

  选人不以名望
  
  《三国演义》既褒扬了不计资历选用人才的典型孙权,也讥笑了另一个只务虚名的典型--刘表。刘表从小就好与名士结纳,和其他七人当时被称为“江夏八俊”.其实那七人是徒有虚名,《三国演义》里没有他们建功立业的蛛丝马迹,从未帮过刘表什么忙。 结交这样的“名士”,除了给刘表头上增加几道“光环”,满足他的虚荣心外,没有任何用途。因此刘表也就成了“虚名无实”的假英雄,真草包,一击而溃。岂不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如果你是真干事业,为什么不“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呢?
  
  举贤要出以公心

  
  《三国演义》对鲁肃推荐庞统写得颇有深度。周瑜临死之前,特意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却力荐庞统。他对孙权说:“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 南,何不重用?”鲁肃的做法,简直使那些惯于搞“武大郎开店”的人无法理解。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却主动让位,找-个才学超过自己的人代替自己,鲁肃可谓“愚”!但是正是在这种“愚”里,见到鲁肃的“忠”,见到鲁肃的“公”,见到鲁肃的广阔胸怀,见到鲁肃爱惜人才、举贤荐能的好品德。
  
  诸葛亮有句名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诸葛亮集·称姚仙教》)他对此身体力行。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不但没有心存嫉恨,反而积极为庞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一心把他拉到刘备这边。《三国演义》第57回写道,诸葛亮到柴桑口为周瑜吊丧,回来时在江边邂逅庞统。当时庞统还是一个“白身”,诸葛亮留下一封信与他,嘱咐道:“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后来他又在刘备面前极力夸赞庞统:“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这些言语和行为,更加显示了诸葛亮性格的丰满和完美,更能激起后人对诸葛亮的高山仰止之情。联想到庞统在死难前对诸葛亮的猜忌,不免使人感到庞统的猬琐和狭隘。
  
  对鲁肃、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三国演义》注入了作者个人的赞美之情。举贤荐能,是为国为民的公事。只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风宪忠告》).非贤莫能举贤,举贤者更贤,这是《三国演义》向人们提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观点。
  
  选才有道,致才有方

  
  《三国演义》中出色的管理者,在考察、选拔、罗致人才上有一套办法,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
  
  观察

  
  听言观行,察能考绩,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常用方法。
  
  相貌不能作为选才的依据,但一个人的气质、仪表、精神面貌,特别是言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 人的思想、品德、才学和见识。俗话说,形能传神,言为心声,而行动又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三国演义》善于从这些方面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并且描写了以此选拔人才的许多成功的例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