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性的选人标准--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在建安15年(公元210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公元214年12月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要求有司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卷一,《魏武帝纪》)在这里,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见识。当然曹操抛弃的“德”是有特定内容的,他并非是一般地否定“德”.对于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的。
对曹操的选人、用人标准,鲁迅先生非常赞赏。1927年9月在广东举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鲁迅先生发 表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的着名演讲,其中对曹操有许多论述。在谈到曹操的选人用人时,鲁迅先生赞扬曹操道:“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正是按这个标准,罗致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造成了当时最强大的阵容。
《三国演义》里虽然没有写进曹操的《求贤令》,但同病相怜的罗贯中,无处不针砭选才用才的种种弊端,弹出了“唯才是举”的弦外之音。在《三国演义》的人才画廊里,作者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其中有隐士,有狂士,有降士,有壮士,有屠夫,有村夫,有商贩,有逃犯,有盗贼,有降将,不一而足,充分显示了人才来源的多空间、多阶层、多渠道,揭示了作为人才的共性和人才的种种特殊性。
在宣扬“唯才是举”的正面观点同时,作者从反面给后人提出了诸多宝贵警诫。
选人不计门第
《三国演义》中交待:“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这符合历史的真实。可见曹操的身世和宦官有些瓜葛,可谓卑微,在当时很为清教名流所不齿,比如出身“四世三公”的 袁绍就骂曹操是“奸阉遗丑”.曹操也曾自惭形秽地感叹道:“自惜身薄枯,凤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曹操《善哉行》其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和后退。相反,他乘乱而起,向那些貌似强大的豪族集团,象董卓、袁绍、吕布、陶谦、刘表之流,发起挑战,并在角逐中一个个地消灭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