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从孔子那里寻求智慧。”
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斯1988年1月在巴黎演讲时如是说。
人在社会中面临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即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君臣(领导与下属)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在过去被称之为五伦[1]。除了这五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外,还有一种关系,即人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这是一种间接关系。自从以家庭为基本社会单元的社会诞生以来,这些关系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今后也不可能改变)。在《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探讨了这六种人际关系,并提出了处理这六种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
一、夫妇关系
夫妇关系是社会当中最基本的关系。夫妇关系是产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没有夫妇关系,便没有父子关系,也没有兄弟关系,也不可能有君臣关系,更不可能有朋友关系及社会成员的有关系。古人认为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是这样生成的,“天地氤氲(烟气盛),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其过程是,“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不久也”(《周易·序卦》)。古代人把天地、阴阳、男女(雌雄)作为自然界的始基,夫妇作为社会的始基。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天公地母,天在上,地在下;阳为正,阴为负,男主外,女司内的上下内外主从关系,是统一体相反相成的两翼,处于同一层次,缺一不可:无下则无所谓上,无内则无所谓外,无从则无所谓主。故《释名》曰:“妻,齐也。”《说文》曰:“妻,妇与夫齐者也。”
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夫妻关系看得极重。认为这是“人伦之始”和“王化之基”。国是家的扩大,社会规范是家庭伦常的延伸,中国十分重视家庭和妇女的作用。孔子特别强调要尊敬妻子,他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礼记·哀公问》)一个最好家庭的标准是要做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家室,乐而妻帑。”(《诗·常棣》)。
二、父子关系
中国人对于生命的来源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为,生命来源于身体,身体不在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而身体是父母给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没有父母,便没有子女。因此,中国人非常重视父母与子女的传承关系,而西方人,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人认为生命为上帝所赐,无论是为父还是为子,均是上帝的臣民。这种思想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不大看重父子之间的传承关系。
孔子非常强调这种先后关系,并且强调要各遵其位,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要像父,子要像子。父如何做才能像父?“慈”也;子如何像子?“孝”也。在孔子眼中,父慈才能子孝。孔子反对单方面的“慈”,也反对单方面的孝。父慈子孝,家庭才能和睦。假设有一方做得不好,不论是为父的做得不好,还是为子的做得不好,家庭都不会和谐。
父慈子孝的讲法,最早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只不过在《论语》当中,阐述得更细致、更明白罢了。在《论语》中,关于父慈的内容不多,而关于子孝的论述却不少。据统计,《论语》中有十九处提到孝。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论语》为孔子的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他们更重视这方面的内容。
三、兄弟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的很长时期,人并不能节制或者计划生育。因为避孕技术不发达,堕胎既不容易操作也不人道。这样,男女结婚以后,生儿育女便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这种情况下,一对夫妇可能有多个孩子。孩子多了,就产生了兄弟姊妹关系。如何在家庭当中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孔子与他的弟子们思考的问题。孔子提出“悌”的概念来解决这个问题。所谓悌,最初的意思就是做弟弟的定要尊重兄长。当然,这是个相互的过程,当做弟弟的尊重兄长时,做哥哥的就要爱护、关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只有这样,兄弟之间的关系才能处好。至于姊妹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孔子教导他的学生们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由此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悌的,把悌与孝并列。《论语》中讲,“孝梯也者,其为人之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