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有狭义理解与广义理解之分。狭义的理解单指君臣。这个范围很小。孔子作为下大夫,官至司寇,可能有条件接触国君,但就大多数人来讲,不可能接触这种关系。君臣关系还可以做广义理解,即上下级关系,或者说领导与下属关系。而这则是社会当中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上下级关系可以随环境而发生改变。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中可能是上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就可能变成下级。人只有正确处理与上下级的关系,才能够在社会中左右逢源,才有可能得到上级的信任,下级的拥护。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处理上下级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君礼臣忠。孔子是在鲁定公向他讨教时说提出这个原则的。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第三》)。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许多做领导的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对下级动辄训斥,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不懂得做领导诀窍。其实孔子早就提出了做领导的诀窍,那就是“君使臣以礼”。领导对下属要以礼相待,要礼遇下属,要给下属以足够的面子。过去古代人在这一方面是做得很好的。比如中国到处有所谓的点将台,拜将台。做国君的之所以花那么大的气力堆那个台子,目的只有一个:礼遇下属。那么,做部属的应当怎样做呢?要“事君以忠”。三国的诸葛亮是这方面的典范。诸葛亮对于刘家父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领导尽“忠”,这是作为做下属的本份。领导在选择部下的时候有许多标准,一个主要的标准是看部属是不是忠诚。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人的能力很强,可就是上不去。原因是因为这个人恃才傲物,对领导不忠或者忠得不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这“三省”当中最重要的省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而忠才会取得别人的信任。做部属的对领导不忠,很难取得领导的信任。
五、朋友关系
朋友关系是人生当中除了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上下级关系以外的最重要的关系。如果说,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君臣关系带些必然性,个人无法选择或者选择的余地很小的话,那么朋友关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谁做朋友,不选择谁做朋友完全是个人的事。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成为朋友,固然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是相互信任。因此,朋友之间讲究信,信是维持朋友关系的惟一纽带。信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说话算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信的另一层含义是信任。两个人只有相互信任了,才可以做朋友。信任从哪来?还是从说话算数开始。
朋友之间不能吹,不能夸,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芝麻说成西瓜,更不能西瓜说成冬瓜。还有,答应朋友的事一定办,办不了的事千万不要许诺。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领导告诉我,诺言即债务。我觉得这话讲得极好。“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于言”,朋友间讲究少说多做。靠行动而不是靠言辞去争取朋友,维持朋友关系,这是与朋友相交最好的方法。除此之外,别无他门。
六、社会成员间的关系
上面谈到的关系都是一些直接的关系,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关系。其实,人与人之间还有一种关系,就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往往有这种关系,一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并不认识,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人可能与另一个人发生某种形式的关系。人作为社会成员当中的一个分子,必须担负起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提出了处理这种关系的具体原则。这个原则叫做“义”。比如说,你走在大街上,发现一个人正在抢劫,那么这个时候,你应当挺身而出,去制止这种行为。这个时候,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尽了一个社会成员在这种情况下应尽的责任,这就叫做见义勇为。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第二》)。在古代,义者,宜也,“宜”就是应当做的事,就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孔子很看不起见义不为的人,认为那是懦夫行为。所以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千万不能逃脱自己的责任。
虽然我们离《论语》的时候已经有两千年了,但是《论语》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具体原则,还仍然适用于我们生活得各个领域,我们在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吸收学习这些精髓。
注:[1]五伦之说起于不孟子。中国传统上向以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盖本于孟子滕文公篇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孔子那个时候,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伦的概念,但《论语》对此却有深刻的认识。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