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就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一只鸡,别人说你这个偷鸡是坏的行为,那好吧,我改成每个月偷一只。这已经了不起了,以前一天偷一只,现在一个月偷一只,那孟子说知道错就应该立刻改,怎么可以说渐渐改过。如果这样下一步就每年偷一只,每年偷一只干什么也不够吃,孟子讲出这样的比喻,讲出来你一定觉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古代该念的书都念了,古时候的人常常喜欢拿别的国家开玩笑,那最可怜是哪一国呢?宋国人,因为宋国是商朝的后裔,商朝被周朝灭亡,所以后裔变成宋国人,所以宋国人常常被嘲笑。
孟子讲两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在田里耕田,有一天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到树干,昏倒了。这个农夫说:“太好了,每天等着兔子来撞树吧。”这个叫“守株待兔”。我们现在念哲学念半天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宋国人被嘲笑了,敢怒而不敢言。另外一个故事叫揠苗助长。孟子为什么讲宋国的农夫开玩笑呢?只有讲宋国的农夫不会有人抗议,因为宋国很弱。孟子很喜欢讲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来自于丰富的学问和犀利的口才。我念古代哲学作家的书,讲辩才没有胜过孟子的,讲想象力丰富没有胜过庄子的。孟子怎么能够辩论辩得那么好呢?你一定要念书,你不念书你不会有辩论的材料,因为你能够立刻说《诗经》里面说,《书经》里面说,别人也来不及查,那当然是你赢,因为你背下来了。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你要能够了解人情世故,你说话的时候要能够注意到,实际上大家一般的心理怎么去想的。所以在孟子来说,就有一段很有趣的事了。刚才我们提到孟子跟齐宣王的对话,齐宣王对孟子还是很尊重的,给他很高的待遇,当国家顾问。孟子带了几十个学生一起吃,以至于还被嘲笑说“传食于诸侯”。有人说,这怎么像是一个学者呢?学者怎么可以老是想到吃东西呢?孟子生气了,他说,好,现在我问你,你给一个人钱看什么?是看功劳还是看志向?。那个人说,当然看功劳,你不能说立志当学者应该拿薪水,你要真正去工作才有薪水的。孟子说:“有一个人替你修理屋顶,他是很辛苦工作,他随便弄,屋顶也弄坏了,你会给他钱吧?不给,为什么?工作没有做好。”事实上以这个来分,工作是一个效果,不见得每个人工作都做好的,事实上很多时候你要问心智是什么,不能分开。孟子后来说一句话,所有的老师都要感谢他的,因为有很多人说,教书的人是白吃饭的。孟子说教书的人怎么是白吃饭的呢,一个国家任用教书的人国家就太平,年轻的学生尊敬长辈,友爱同学,整个社会就走上轨道,所以教书最应该拿到高的薪水的。
我们来看孟子是怎么样跟齐宣王来往的。有一天他见到齐宣王,说:“报告大王,听说前几天发生一件事。”齐宣王坐在堂上,堂下有人牵了一头牛走过去。齐宣王看到这只牛哀叫,说牵这个牛干什么?牵牛人回答说:“我们新筑了一个钟,钟筑完毕之后,就要杀牛来祭钟。”齐宣王说放了它吧,这个牛叫那么惨,好像它没有犯什么错就被判罪一样。牵牛的人就说:“请问大王难道废除这个祭钟的典礼吗?”大王说:“怎么那么笨呢?当然要继续做,换一头羊不会吗?”把牛换成一头羊,然后牵牛的人是小工人,大王这么说只好换了,换了谣言传出去了,全国人都知道大王很小气,那么大的牛他舍不得,就换一头羊。这个话又传到大王的耳朵里,大王派了很多的情报员搜集很多资讯,发现觉得自己被冤枉很难过,心情不好。孟子来了,说有这种事吗?大王说有。孟子说,你是好心,你是不忍心那个牛被杀。齐宣王说:“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居然成为齐宣王的知己了,他这样一说之后,大王说你真了解我,总算有人了解我的好心了。孟子得到大王的信任之后,开始要给他上课了。
他说:“你不要怪老百姓,老百姓看到你把牛换成羊,当然是牛比较贵一点。那你要知道你的好心在什么地方,不忍心看到这个牛被杀,那你怎么没有看到羊呢?”这个叫做见牛未见羊,你没有看到羊所以你不同情羊,假设它牵一头羊,羊的叫声比牛叫声更凄惨,不要杀羊了,那最后杀一头鸡吧,到最后越来越便宜了。所以孟子说:“你不要怪老百姓,你这个大王厨房里有肥肉,马厩有肥马,老百姓路上有饿死的人。这叫做野有饿殍,这个叫做率兽食人。带着野兽来吃人,把人的食物吃光,人饿死了,这些马猪很肥,只是供养几个统治阶级。”这话说的多好,取得你帝王的信任,然后接着请你思考多一点,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学会思考,如果你不思考,只能看到身边的经验,忽略去推,推到天下的话,你才知道做人处事一辈子应该有什么原则。孟子的学问跟辩才不是天生的,你如果经常念书思考,把书上的道理掌握住之后,叫做过去的经验变成你现在的智慧,然后你面对现在的情况提出你的思考,到底有什么内容,有什么答案。这种辩才来自通情达理,能够了解一般人生活想什么,人跟人之间彼此心里有什么需求、互动,都要能掌握住。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