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儒家之“礼”:“礼法”、“礼仪”、“礼貌”

2009-04-17 15: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恒非
如果能把握住“适宜”和“礼节”,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可以说,是个懂礼貌的人啦!儒家的“礼”,包括“礼法”、“礼仪”、“礼貌”。

我们现在提到“儒”这个字,总会想到“儒雅”、“儒生”等等,认为是个褒义词。在孔子的时代,这个词,可不是什么褒奖的词汇。

孔子有很多学生,孔子在世的时候,他的一些学生也开门办学了。可以想象,当时孔门的弟子一定很多。其中不乏有才能,进入上层社会的人才。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恐怕只能身处下层社会吧!

处于下层社会的这些人,他们以什么为生呢?

——他们赖以为生的本领,就是孔子传授的礼仪。

所以,孔子的学生中绝大部分人,把“礼仪主持人”作为自己的职业。谁家里死了人,他们就去帮助操办丧事,在丧主家里混口饭吃。孔子当年也为人家主持丧葬仪式,在丧主家里吃饭。

这样卑下的社会地位,这样没有保障的谋生方式,是让人瞧不起的。

当时人们把这批人,就称为“儒”。

反对“孔子学派”的人,就把“孔子学派”称为“儒家”,说他们没有品德,下贱。见了别人家死了人,就高兴,认为自己争钱的机会来了,赶着去混饭吃。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是不称自己“儒”的。对这个称谓很反感。

《论语》中,孔子只提到一次“儒”: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段话中,“儒”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的解释是,“儒”是儒学、儒生、读书人、孔门弟子。孔子提到的这个“儒”,不是指他创立的“儒学”,也不是指“儒生”。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一种职业,“礼仪主持人”。

这段话,可以这样翻译:

孔子对他的学生子夏说:“你如果当了‘礼仪主持人’,也要像个君子一样,不要像小人一样。”

孔子的这段话,不会无缘无故就说的。说明了孔子的学生中,确实有些人行为不端,当个礼仪主持人,就到处混吃混喝,丢了“孔门弟子”的脸面。当时反对“孔子学派”的人,对“孔子学派”的指责,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的学生们,大多数也应当是些穷苦的平民,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在社会上受到歧视。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孔子当年结束了流亡的生涯,回到了鲁国的时候,鲁国的国君接见孔子。国君想和孔子开个玩笑,羞辱一下孔子。

国君说:“先生,您穿得是‘儒服’吗?”

孔子气坏了,说:“我生在鲁国,长在宋国,生活在有文化的国家,当然穿得是有文化国家的服装。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国君让孔子顶撞了一下,还不死心,又羞辱孔子,说:“请你说一说,你们‘儒者’的行为好吗?”

国君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们这些人,不就是为人办丧事,混口饭吃吗?”

孔子当然不能受这样的侮辱,在国君面前,他滔滔不绝地发表了长篇的演说。

孔子在这篇“演说”中,列举了“儒者”的种种优秀品质,说明了“儒者”都是一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孔子最后说:“今天人们把我们称为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用儒这个词,来侮辱我们。”

国君在孔子的演说面前,解除了对儒家的误解,对孔子恭敬起来,。

国君说:“我这辈子,再不敢拿‘儒’开玩笑啦!”

故事讲完了,让我们“言归正传”,解读孔子对“礼仪”的论述。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3.17)

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提出:每个月的初一,在祭祀仪式中,去掉祭祀用得活羊。孔子回答:“赐呀,你爱惜活羊,我敬重祭祀的礼仪。”

周朝的礼制:周王室每年的秋冬季节,把“历书”颁发给各个诸侯国的国君,国君们把历书供奉在“祖庙”里。每个月的初一,国君都要到祖庙里去祭庙,表示一个月的开始。在这个仪式上,要献上一只活羊。

到了孔子的时代,国君就不亲自到祖庙去了,祭祀活动由有关的官员主持了。

孔子在鲁国担任过“代理宰相”的职务,他一定在这个时候,主持过每个月“祭庙”的仪式。这段话记载的事情,可能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孔子的学生子贡,可能认为,每个月都要用活羊来搞祭祀仪式,是不是太浪费了?所以,他提出,还是把活羊去掉吧,这样可以节约一些费用。孔子回答说:“赐呀,你爱惜活羊,我敬重祭祀的礼仪。”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很重视祭祀活动的仪式的。维护传统的仪式,不愿意做改动。

孔子是不是只重视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祭祀活动的内在意义呢?

不是的!

人们的一切祭祀活动,都是为了表达人们的一些思想,释放自己的感情。古人是这样,今天的人们,也是这样。比如,我们每年的清明节,都要去祭祀去世的亲人,表达我们的哀思。

在这里,祭祀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表达的感情。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鲁国人林放,问孔子,什么是礼仪的本质。孔子回答说:“你这个问题很重要呀!一般仪式,与其办得奢华,宁可办得简朴一些。丧葬仪式,与其办得周到、平和,不如自己心里悲伤。”

孔子更重视礼仪所表现出的内容。

我们现代人的一些做法,都不符合孔子的精神。

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吧!

对我们现代人关系最大的,就是婚礼和丧礼,这两个礼仪了。

现代的中国人结婚,都要花很多钱。很大一部分钱,都要花在“结婚仪式”上。大操大办,摆很多桌酒席。结婚的人花钱,来凑热闹的人,也要花钱。孔子对这样的做法,是不赞同的,孔子说:“与其办得奢华,宁可办得简朴一些。”

再有,就是丧礼了。

孔子说:丧葬仪式,不必要求办得多么周到、平和,重要的是自己心里哀伤。

现在有些丧礼,办得就不只是周到、平和了。

我从报纸上得知,有些“官员”,办丧事的时候,还用公家的车辆组成车队,浩浩荡荡地送葬,排场很大。

相关文章:

儒家智慧: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的洒脱

精彩推荐:

也谈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八千子弟颤秦汉:读《项羽本纪》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