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儒家之“礼”:“礼法”、“礼仪”、“礼貌”(2)

2009-04-17 15: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恒非
我想,这也是不符合孔子的要求的。 儒家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学派,孔子又是个礼仪专家。孔子本身还是个各种仪式的职业主持人。听听孔子对仪式的见解

我想,这也是不符合孔子的要求的。

儒家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学派,孔子又是个礼仪专家。孔子本身还是个各种仪式的职业主持人。听听孔子对仪式的见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麻布帽子,是符合礼仪的;今天改用黑丝绸帽子了,用黑丝绸帽子比较俭省,所以,我认同大家的改变。在堂下拜见国君,是符合礼仪的;今天改在堂上拜见国君了,这就显得傲慢。即便是违背大家的意愿,我还是坚持在堂下拜见国君的礼仪。”

时代在前进,人类社会的各种礼仪,也在发展变化之中。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流行的是跪拜礼,人们见了君王要下跪,师傅收徒弟,徒弟也要下跪。

今天的人们,就不一样啦!

在隆重的外交场合,双方“会见”,握握手,就可以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别场合,也有行“拥抱礼”的。这些都表现了社会的进步,民主意识的觉醒。

对于这些礼仪的变化,孔子是什么态度呢?

孔子不看重礼仪的外在形式,看重的是礼仪表现出的内容。符合儒家思想的变革,孔子就赞成,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变革,孔子就不赞成。

儒家提倡节俭,用黑丝绸帽子代替麻布帽子,比较节约。所以,孔子赞成这项改革。

儒家崇尚恭敬,在堂上拜见国君,就显得傲慢,是对国君的不恭敬。所以,孔子不赞同这项改革,还是主张在堂下拜见国君。

我们的社会,正进入一个民主昌明的时代。

民主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人们交往中的各种礼仪,都表现了民主的进程的发展。

握手代替了跪拜,这就表现了人和人的平等。是民主进步的表现。

我认为:以发扬传统为借口,恢复跪拜礼,是落后、倒退的表现。

我们现在,也有一个评价礼仪变革的标准:表现民主精神的变革,就应当赞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要适宜,说得话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礼节,才不会招来屈辱。遵循适宜和礼节,才能把握诚信和恭敬的原则。”

有子,名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

在这段话中,称有若为“子”,子,是老师的意思,可见这段话,是有若的学生记录的。

“礼”的意思有三个:第一个是“礼法”,第二个是“礼仪”,第三个是“礼貌”。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解读了“礼法”和“礼仪”。现在,我顺便解读一下“礼貌”,就不另列章节了。

人在社会中活动,总要离不开和人打交道。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就要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要做到态度合适。

这种合适的态度,就是“礼貌”,或者说“礼节”。

怎样才能把握和人交往时的礼貌、礼节呢?

孔子的学生“有老师”说:第一要诚信,第二要恭敬。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诚信和恭敬呢?

你和别人诚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你的诚信是不是合适。

比如,有朋友请求你,说:“我现在急需用钱,你能先借我几万块钱吗?下个月还你。”帮助朋友是件好事,你又了解朋友不会骗你。所以,你就爽快地回答:“没问题,明天你到我家拿吧!”

人是要讲信用的,你答应朋友的事,就一定要办到。

如果,你家里存放着几万块钱,朋友第二来了,你把钱交给了朋友,兑现了你的承诺。

如果,你家里没有钱呢?

那就麻烦了,朋友来了,你拿不出钱来,那就要失信啦!

所以,你在和朋友讲信誉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你答应朋友的事情,是不是能办得到。如果能办得到,你答应朋友的要求,是合适的,你的承诺也就可以兑现了。如果办不到的事情,你轻易地就答应了,那是不合适的。你就难免要失信啦!

和人交往,第一重要的是诚信,这是内在的东西。在表面上,就要恭敬。恭敬,是尊重人的表现,和人交往,一定要表现出,对人的尊重。

但是,表现尊重,还一定要符合人们习惯了的礼节。

比如:你见了长辈,立刻双膝跪地,磕了三个响头,说:“某某大人,身体康健呀!”尊重是尊重了,可是,要把长辈吓一跳,以为你神经了!

为什么呢?

因为跪拜礼已经取消了,你的尊敬长辈,不符合现代人的礼节。

再比如:同学会上,老同学好久不见了,现在见了面,你要表示一下对同学的友情。看见了女同学,你就上去来一个拥抱。友情是表达出来了,但是,后果可能就不妙啦!

为什么呢?

这个女同学还以为你耍流氓呢!

拥抱礼,还是“外国礼节”,中国人现在还不习惯,所以,你表达友谊的方式,不符合中国人的礼节,也就是不礼貌啦!弄不好,这个女同学要说你“非礼”呐。

有子这段话的最后两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历来有多种解读。

我解读为:“遵循适宜和礼节,才能把握诚信和恭敬的原则。”

我们在讲“诚信”和“恭敬”的时候,如果能把握住“适宜”和“礼节”,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就可以说,是个懂礼貌的人啦!

儒家的“礼”,包括“礼法”、“礼仪”、“礼貌”。

(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