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做团结之人,忌当害群之马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能力再大,终归是势孤力单,成不了气候。因此说,一个明智的人,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利因素,并善于将不利己的消极因素转化为利己的积极因素。团结起来力量大。在这方面,东吴孙权的部下甘宁、凌统就做得比较好。甘宁和凌统有杀父之仇,起初也是各不相容,但在孙权的劝导下没有爆发。后来甘宁不计前嫌,在战场上救了凌统,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二人结为生死之交,为东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为后人所称道。“单则易折,众则难摧。”“覆巢之下无完卵。”一个人如果为了私利,不讲团结,到头来,害了别人,害了所在集体,也害了自己。袁绍集团“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曾是当时的最强盛力量。然而不久,土崩瓦解,陷于灭亡。这里面,固然有袁绍父子本身的原因,但其手下一些人搞内耗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可忽视。官渡大战中,谋士郭图错误估计形势,力劝张郃、高览趁曹操乌巢劫粮袭其营寨,结果因对方已有准备,大败而回。判断失误,吃了败仗,本是兵家常事,但郭图却深恐二人回寨对证是非,于己不利,便一方面诬告张、高二人早有降曹之意,劫寨不肯用力,激起了袁绍对二人的震怒;另一方面,有危言耸听地对张、高传话:“主公将杀汝也!”使袁绍阵中数得着的两员大将走投无路,双双倒戈投奔曹营。像郭图这样的害群之马在袁绍集团中并非一个,他们的“窝里斗”推动了袁绍集团走向灭亡。
五、要谦恭待人,忌骄傲自大
“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是可贵的道德品质,也是做人重要的方略。待人谦恭的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得人心,合众意,从而容易取得别人的帮助,所以立身处世应以谦虚为怀。刘备是汉室宗亲,但待人及其诚恳谦虚。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刘备亲自去请贤。一顾茅庐,未见诸葛亮。张飞耍起脾气来:“亮一村夫,何必兄长自去,派人唤来便了。”刘备马上制止他:“此人乃当世大贤,岂可派人去请。”二顾茅庐,朔风凛凛,瑞雪纷纷,又未见到诸葛亮。但刘备对其家人仍旧十分客气,并留下一书,表达刘备的殷勤之意;三顾茅庐,诸葛亮故意卧睡迟迟不起,让刘备等三人拱立阶下几个时辰。刘备的谦恭待人态度,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从而为其开创了西蜀大业。与谦恭之人相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人,是不受欢迎的。那些达到顶峰又跌入低谷的人,往往正是因为自负为他们挖掘了人生的陷阱。关羽是位叱诧风云、威震三军的英雄,其下场却很悲惨。使关于兵败被杀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骄横破坏了蜀军联盟。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关羽对这一战略方针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致使两下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人到他那里,替孙权之子向关羽之女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是一件好事。可关羽却勃然大怒:“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如果不想嫁女就应该婉言谢绝,但不能出口伤人。关羽这种傲慢做法,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骄傲是失败之因,谦虚是成功之道。做人应该切记克服骄傲心态,培养谦虚美德。
六、要有礼有节,忌粗暴蛮横
一个人若想过的风平浪静、和和睦睦,赢的人际关系的绿色环境,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应做到有礼有节。面对有礼有节的人,好人会对其愈加敬佩,恶人会感到相形见绌。西蜀的邓芝为退吴兵,出使东吴。孙权安排在殿前立下油鼎,旁边站立各执军器的武士,以恫吓邓芝。面对此景,邓芝并无惧色,昂然而行。到了孙权面前,孙权大喝道:“为何不拜?”邓芝答道:“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孙权大怒道:“你自不量力,速入油鼎!”邓芝大笑:“人都说东吴多贤,谁想竟害怕一儒生。”孙权恼怒说:“我怎会惧怕你呢?”邓芝接着说:“我特为吴国厉害而来,既然不怕我,为什么要设兵陈鼎以来拒使呢?难道吴国的肚量如此小吗?”孙权听后很羞愧,当即叱退武士,请邓芝上殿,商量两国大事。邓芝有礼有节,不但使自己化险为夷,而且还消除了西蜀和东吴之间的紧张关系,达到了与东吴重新结盟的目的。孙权对此感叹道:“蜀有邓芝,不辱其主。”与有礼有节相反,粗暴蛮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它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一个对性情不加控制的人很容易因此栽跟头。张飞性情粗野,因此惹出不少祸端。当他得知关羽被害后,旦夕号泣,部下便以酒解劝,酒醉,张飞怒气愈加。帐上帐下,如有冒犯者必会遭到鞭笞。其中遭打的范疆、张达趁张飞酒醉后,将其杀害。如果张飞做事有分寸,遇事也安然,但……可惜啊!
以上三国人物,在做人方面,孰优孰劣,孰髙孰下,自是不言而喻了。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就像一块不平的石头,不能砌墙,不能铺地,其作用还不如一块砖。如果将这块不平的石头勉强地放在某个重要位置上,也只能是危机四伏。因此说,学会做人,有时候比学会做事还重要。看到《三国演义》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是否也做此感想呢?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