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周易与日常生活

2009-04-29 11: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提到《周易》,人们总是把它和枯燥难懂的经文联系在一起,但是,《周易》并没有那么玄,书中所讲的道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提到《周易》,人们总是把它和枯燥难懂的经文联系在一起,加上一些片面、夸张的描述,很易让人产生高深莫测、令人生畏之感,于是读易、学易成了专家、学者们的专利,普通百姓只好望易兴叹、敬而远之。孰不知那些“经文”只是《周易》的躯体(形式),由特殊思维组成的思维模式才是它的灵魂、它的真正内涵,由于其躯体被多层衣服包裹(古今各种注解),常人是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去感知它的。就象我们会使用仪器接受到所需的声音和图象而对传载信号的电磁波却无感知一样,其实《周易》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调整好心态(接受频道)就时刻会得到对自己有益的新发现。

“咸”与古人的恋爱观

“咸”是讲少年与少女相互感应而结为夫妇的卦,也就是说是讲男女恋爱的卦,当然阐述的是一切事物的相互感应之理,因为象征与全息是《周易》的主要思维特点。不直接言“感”,而是将“心”字去掉,此乃“无心而感”,就是说:异性相吸、相互感动本是无心的,男女相亲相爱需要“一见钟情”和“心有灵犀一点通”,刻意(有心)去求是得不到真正爱情的,正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咸”,女上男下,上为阳为积极主动,下为阴为消极被动。就是说,女性本属阴是消极被动的要放开一点,而男性本属阳是积极主动的要克制一些,这样感应才会继续持久。

“咸”,若上卦不动,初爻动变为“革”;二爻再变为“夬”;三爻再变为“兑”。若下卦不动,四爻动变为“蹇”;五爻再变为“谦”;六爻再变为“艮”。就是说:少男一味积极主动,必然导致一个“被迫变革”、“武断行动”、“自己快乐”的过程;少女一味积极主动,必然导致一个“进程艰难”、“谦虚推让”、“最后终止”的结果。若初爻、四爻同动变为“既济”;二爻、五爻再同动变为“泰”;三爻、六爻再同动变为“损”。就是说:只有男女同步行动,才能“恋爱成功”、“亨通安泰”,自然最后达到“彼此有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交融状态。

“既济”与智商、情商

分析诸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决定一个人事业、婚姻等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是过去人们强调的“智商”,是什么?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是“情商能力”,并将此定义为“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现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我不敢说,得出这般结论的人真正读懂了(或得益于)《周易》的“既济”之卦,但此结论却与“既济”阐述之理不谋而合。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他情商能力的高低,衡量父母或专业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教育的成败,也取决他对情商能力重视与否。

古人早就有“性、情”之说,“性”为本性、性命,表示人本来具有的东西,现代的“智商(主要是由人的先天性遗传基因所决定的一种智力发展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于此;“情”为感情、情绪,代表人后天产生的东西,当代提出的“情商”相当于此。按古人划分阴阳观点,性或智商为实为刚为阳,情或情商为虚为柔为阴。“既济”,上卦为坎为水为阴,下卦为火为阳,又上为阳为前为显、下为阴为后为隐,就是说:只有将象征阴的“情商”摆在(或成为)首要、显著的位置你才能取得成功。若主次颠倒,就只有失败(离火在坎水之下为“未济”)。又,上方为阳为主导、下方为阴为辅助,就是说:只有将象征阴的“情商能力的培养”,摆在主导地位,你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否则就会遭受失败。

“蒙”与古人的教育观

“蒙”卦主要是讲启蒙、教育的,对此诸家没有多大争议,然对卦辞的理解却各抒己见,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为“不是我有求于年幼无知的人,而是他有求于我。初次求教,告诉他;接连再问(同一问题),则近轻侮,恕不回答。这样有利于他今后的进步。”另一种则为“……初次占问,告之吉凶;接连占问(同一件事),则有亵渎行为,不予复告。这样有利于占卜。”而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求教也罢,占问也罢,对求者来说都是一个被启蒙、受教育的过程(不是要求预测师要有心理医生的水准吗?)。教育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求者的主动与被动,蒙昧者有志于被启蒙的表现,是启蒙者达到启蒙目的的先决条件。如今,不管学生愿不愿接受,一律“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在学校存在;不管你是否有事要问,硬要“拉人算命”的情景在大街上处处可见,这不能不说今人实在并未真正理解把握古人启蒙、教育之真谛。

“蒙”,上艮下坎,山下甘泉,口渴的人才会品出其滋味,从中受益;若上下颠倒为“屯”、互换为“蹇”,甘泉在峡谷(震为峡谷)、高山,求之艰难也;上卦错变为“困”,下卦错变为“贲”,上下皆错变为“革”,求者一味主动就会走人困境,启者一味主动就会贪图虚名,只有双方互相配合再会使启蒙、教育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进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