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今日世界上形成三足鼎立的三大强势文化,可以说分别为儒家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我们暂且不论,以中国、东南亚地区为主体的儒家文化和以美国、欧洲为主题的基督教文化都强调“爱”的核心价值。不过基督较文化所强调的爱与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爱有很大的不同。
基督教文化所强调的爱是神与人的爱,是一种人为的、比较抽象、理性的爱。基督教根据宗教神话,宣称人类是神创造的,所以神爱人类。神为了人类的幸福,牺牲了神的儿子耶稣,所以人类更应该爱神。人类只有爱神,才可以为了爱神而爱其他的人,才可以得到神所赐给人类的各种幸福。
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爱是人与人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比较具体、感性的爱。儒家文化根据人的感性需要,宣称人从一生下来天生就有一种亲情之爱,这种爱是天生的、本能的,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培训和人为的灌输。这种爱源于母子之间的人倫之爱,逐渐伸展出来,就形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然后再扩展开来,就能涉及到所有的人类之间的爱,即“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自然人人皆得爱,个个都幸福。
通过比较基督教文化所强调的爱和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爱,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文化的爱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基督文化的爱是通过神这个中介,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儒家文化的爱则是通过亲情的扩展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如果再仔细分析,也不难看出,基督教的神人之爱,其实也是一种亲情之爱,只是这种亲情之爱被扩大了,把神扩大成了所有人的父亲,把所有信教的人都扩展成了兄弟姐妹。
不过在这一点上,儒家的胸怀无疑比基督的胸怀更加宽广一些,儒家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而基督则认为“凡入我教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必须要加入基督的宗教,他才认你是兄弟,你如果不加入,甚至信奉其他教,他不但不认你是兄弟,还可能把你认着敌人,历史上连续几百年的基督教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教徒为了屠杀异教徒而发动的战争。
神与人的爱,如果不经过特别的人为培训或特殊的思想灌输,一般人很难接受神的存在和神对人的爱。但是人与人的爱,不需要特别的培训和思想灌输,每个人从来到人世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得到,所以我个人更加欣赏和喜爱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人类的本能之爱。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论语》中写得很清楚: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意思是说,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仁”的具体论述,也就是说“仁”有许多的内涵,可以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身份和社会分工的人,实施“仁”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作为个人,孔子提出了这样一条标准,我觉得可以供我们参考: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孔子说:“一个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要有爱心并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工作生活之余要多学习。”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来自父母和亲人的爱,但是并不一定懂得爱的道理,而儒家文化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应该爱,怎样去爱等的道理,这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爱的教育。
这种爱的教育,可以通过父母和师长传授给我们,也可以由我们自己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去继承。这样的爱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孔子在提倡我们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爱的学习为什么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呢?这与儒家文化的特征和爱的特征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儒家文化鼓励独立思考,不主张盲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一方面,随着人的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对爱的理解会发生变化,也会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与爱有关的问题,因此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为我们找到最佳的实施仁爱的方法。
(责任编辑: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