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从古代教育理论专著《大学》中学习修身与做人(2)

2009-05-25 15:3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四、如何做人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比“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多出了一点,那就是诚

四、如何做人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比“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多出了一点,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做人。

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如何做人则是精华中的精华。他们的代表人物孔子、老子和慧能都达到了做人的最高境界。

儒道释的最高境界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按规律办事。儒家最伟大的人是孔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

五、做人的标准

第一:做个好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简单地说就是遵纪守法,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第二:做个君子。在好人的基础上,以诚信为本,博学多识,谦恭有礼,胜任本职工作。

第三:做个大丈夫。在君子的基础上,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成就一番事业。

第四:做个伟人。在大丈夫的基础上能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有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豪言壮语,或立言,或立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或秦始皇。

第五:做个完人。在伟人的基础上,能够明白老子“为而不争”的思想,做到“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第六:做个圣人。立德,不朽。比如老子和孔子,或者印度的圣雄甘地。

一般说来,如果你在君子的基础上能够按规律办事,就达到了做人的较高境界。但是,你必须明白:一个人未必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因此,你努力做人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六、提示、警示与体会

不修身养性,不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人”做得不好,首先是危害你自己,其次是危害你的家人。比如“不讲卫生”首先是害己、次害家人;危害他人只是分散的、暂时的,而危害你自己和家人却是集中的、长久的。又比如,偷来的东西不知道珍惜,抢来的东西更是让你的家人心惊胆战,远不如走正道舒坦,所以,我们应该学走正道!

就是通过反复学习上述材料的体会与感悟。以后,我还会数以百遍地学习这些东西。

七、后记

治学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格物”就是将“深入事物的内部”与“关注事物的外部联系”结合起来,从里到外、深入浅出地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孔子将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定为“平天下”就是为了指出人的价值所在,遗憾的是封建统治者为了麻醉劳动人民,将修身解释为“三纲五常”,将道德解释为对天子的忠诚,从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统治工具,这是对《大学》的最大亵渎。

《大学》中独善其身与兼善天下的统一早已被世人所认同。在《经》中孔子首先从一个人最基本的治学之道谈起,论及修身养性、齐家安邦,并最终着眼于对社会的贡献——平天下,这种将个人修炼与社会发展融二为一的思想是《大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修身”是“治学(认识世界)”与“平天下(改造世界)”的桥梁。如何从书本中走出来,变书中的“金科玉律”为“经邦济世”的有效行动就在于“修其身”。无论是“心正”还是“意诚”,作者始终认为一个人能否实现自己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关键就在于“修其身”,而“心正”、“意诚”就成为实现修其身的两个过程,故而修身必先从“修心”开始,“心正”则“身直”,而修心之要在于“意诚”,只有“意诚”才能实现“修心”的目的,意诚也就成为了衡量修心的一把尺子。在这个过程中,过程与目的、价值与标准实现了统一。

(责任编辑:一花一世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