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领导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领导者只有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心安理得的“六大过程”——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的程序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价值观、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考深刻周密。
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指最后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现在对“慎独”的一般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综观《大学》一书,寥寥几百个字,却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炼的一般过程。“三大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八大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八大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作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归宿,这对于倡导人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强的修炼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个人品格和能力的竞争,也就是职业人士个性品牌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职业人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
(责任编辑:堇苓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