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古代先贤同样是这样做的。他们以自己的学习态度研究学问,从而流芳百世。他们也在著作里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学习的方法,并给予我们建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论语开首的三句话就给出了我们修身的三条建议。以下逐句剖析之:
1、知行合一是学习的上乘境界。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也教导我们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我们学到的东西,只有经常的使用,才真正算是理解了这个东西,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2、朋者,党也。
志同而道合之谓也,并不是指那种酒肉朋友。同志来了,我们当然高兴了。当年革命的时候,“同志”这个词时何等的亲切!一元一国学网里每注册一名网友,我们都感到特别的亲切。
3、愠,怨恨。
别人不理解我,不赞同我,甚至反对我,我都不怨恨他们!告诉了我们做人的一种胸怀,要大度一些。有些人就听不得反对意见,一听就火了。有时候脱口而出“你这是什么意思啊?”以至发生冲突,甚至于闹出人命!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但是君子并不生气,甚至还有些高兴呢。如果是被敌人反对那是好事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们都不知道我,我是无名小卒。但我仍然不怨恨别人!君子就是这样的甘于淡薄名利。
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夫子的这第三条建议,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学并且习的!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