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现代青年: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学习

2009-04-19 17:2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我们做为一个现代人,应该尊敬孔子,学习孔子。了解孔子的学习态度及孔子的学习方法。从中洴取到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如何学习?儒学大家孔子已经教给了我们方法,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孔子,这个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夫子,虽然他生活的年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他的思想与学说却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与社会影响至深。他开创的儒学,古时是人们为之效仿的典范,今天依旧是人们推崇倍至的经典。他用他的个人魅力感染造就了几千年来华夏儿女淳朴内敛的性格,他用他的思想影响了由他至今的历代骚客文人的人生追求。时至今日,他的思想和言论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依旧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如去年的奥运开幕仪式上两千零八名身着古袍手持竹简的“孔门弟子”击缶高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并齐声高颂“四海之内皆兄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儒家经典名句,之后变换不同字体的“和”字也向世界展现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中华人文理念。

零六年的央视《百家讲坛》,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于丹对《论语》的深入讲解,使得大江南北一时刮起一股《论语》热风,《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版更是一时洛阳纸贵。此书我已是看过三遍有余,虽然之前在学校的课本上只言片语地学习过《论语》的部分片段,但是全面深刻地了解《论语》了解孔子,还是在看过此书之后。书中对孔子在天地人、心灵、处世、君子、交友、理想、人生七个方面的态度与观点做了深刻详细的阐述,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思想的精髓,每次读《论语》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涤净化,更是对自己全方面一次新的提高。

其实《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孔子也不是高不可攀,孔子的言论更不是高谈阔论。孔子是在用一种温和朴素的态度给我们讲生活中最为简单的道理,让我们获得心灵上需要的快乐生活,这是《论语》的真谛,我想这也是孔子的目的所在。孔子一生虽然颠沛流离、壮志难酬,但是孔子乐观的心态一直陪伴他走过了七十三年的生命之旅,六十二岁时他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就是孔子,朴素而乐观的孔子!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安宁,因为我们的眼睛往往看到外在的东西过多,而看心灵的太少。我们经常为了生活条件优越,为了工资待遇优厚而卑躬屈膝放弃自己的底线,甚至丢失尊严,使得心灵承受委屈成为身体的奴仆,所以我们难以获得真正的心灵上的快乐。在现实的现实面前也许没几个人能像陶渊明那样洒脱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家里很穷,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且缺衣少食,但是他却能自得其乐。所以生活质量的差异,内心快乐与否?不是随物质条件而改变的,而是由淡定乐观的心态所决定的。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喜欢比较谁的生活条件优越?谁的工资待遇高?谁穿着名牌或有车有房等等,盲目的攀比无形中只会给自己增压,从而把自己搞的郁郁寡欢。其实,乐观的态度可以使我们的心灵轻松并且快乐,但是物质上的富有却不能换来我们精神和心灵上的富有与充实。由此可见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快乐,它也许可以暂时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但是真正心灵上的快乐与安定却是由我们自己看待事物的态度所决定的。幸福和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孔子的观点是“贫而乐,富而好礼也”,安贫乐道其实并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么态度就决定命运。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您能告诉我一个字让我终身实践而且永久受益吗?”孔子用商量的口气回答他“其恕乎?”意思是如果有这么一个字那就是“恕”,并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告诉他“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人一辈子能做到这点就足够了”。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都是要求别人去如何如何,却忽略了别人的能力与感受。我想这也是一个人的道德问题,自己做不到的事为什么要强求别人去办?既就是自己能办到的事,如果别人不愿意去做,我们也不应当强求于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多设身处地去想别人,多站在别人的位置和立场考虑问题,如果我们都能“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那么人与人之间便都能很好地和睦相处,这也是儒家思想中的完美境界。儒家思想的精髓除了“恕”还有一个“仁”,孔子说过“爱人”就是“仁”,“知人”就是“智”。关于“爱人”孔子的观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我们想要有所树立,首先要想到让别人有所树立;我们想要实现理想马上就要想到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好办法。生活中我们总是埋头想自己的事,想着实现自己的目标,完成自己的理想,却忘记了成人达己的道理。帮助别人获得成功,同样别人也会帮助我们实现理想,集体进步了同样也是个人的进步,成就大我也是完善小我。杜甫在自己破烂漏雨的茅屋中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言”,范仲淹想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想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都能多替别人想多为这个社会想,社会和谐人人和睦,同样也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舒心的生活环境,如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