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或许我们也都常常想静下来,我们也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也想宠辱不惊、超然物外,但是却发现事与愿违。名利和欲望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萦绕,让我们变的贪婪、浮躁,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便会疲惫不堪。如何让自己的心灵获得安宁与快乐?我们需要不断思索与磨练自己,寻找快乐的途径与源泉。想让心灵快乐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取舍,这个社会可供的选择太多,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常常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颇为迷惘。孟子就曾告戒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我们必须放弃一些东西。“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我们才能更加清楚我们要得到什么东西,放弃的同时也是卸下心灵上的一个包袱。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很好“放弃该放弃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生活中有得必定有失,坦然面对眼前的得失,得到的会是自己心灵上的轻松。生活中我们时刻要多想、多思、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少一点后悔,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买,一旦做错事情便成定局,无法挽回。说话要用脑子,做事多考虑后果,这也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言寡优”才能“行寡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大或小,而实现理想的基础是找到我们内心真正的感受。孔夫子认为理想并不是越高远越好,在和他的弟子谈论理想时,他说他的理想和弟子曾点一样,就是“在阳光明媚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邀请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几个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河边,把自己洗涤的干干净净,然后在河边沐浴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一起迎来这个蓬勃的时节,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这就是我们所仰望的这个圣人的理想,就是这么朴素这么简单,朴素到我们不敢相信。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许多人把理想定位的太高,使自己的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从而整日郁郁寡欢。其实理想并不需要多么高远,我觉得实现理想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提高自己来得到快乐,所以不一定每个人的理想都是治国平天下那么大。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能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这样的理想才是适合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不一定要过于高远,但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强大的定力与坚定的信念,“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因此,选择了目标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实施去完成。
一个人的言行与思想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有着如此深远与广泛的影响,我想除了孔子和他的《论语》无人能出其右。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足以见《论语》的独特魅力之处,儒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是两千多年来文人雅士们为之追寻的最高理想境界。如今,虽然历史的车轮将孔子和他的《论语》远远地留在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但是人们没有将他们遗忘,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存空间,他依旧生活在每一个中华同胞的心中。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与故事将孔子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近距离清楚地认识了那个曾经高山仰止圣人,让我们不再觉得他离我们遥远,让我们觉得他不再那么高不可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温文尔雅,是一个循循善诱,是一个和蔼可亲,是一个让人感觉无比温暖的老者。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其实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人生的这一轮回。用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从《论语》中我发现了获得这种心灵安宁与快乐的办法,我会从中认真学习,冷静思考,争取早日找到解放心灵的途径。我会按照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去做,我想我一定能找到内心的安宁与快乐,过上心灵需要的快乐生活!
如易中天在序中所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孔子,我们欢迎这样的孔子”。当然,我们喜欢这个温暖朴素的孔子!
向孔子致敬,向孔子学习!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