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进行人际交往,需要有知人之明。知人才能择友,知人才能善任, 知人才能正确处理亲友关系、同事关系以及各种社交关系。除血缘关系以外, 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以互相认识了解为基础。互相认识了解,才能开始交往, 认识了解的深度,决定交往的稳定程度和亲密程度。工作中团结和谐的同事 关系,事业上亲密合作的伙伴关系,生活中生死不渝的朋友关系,都是建立 在互相了解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了解越深,关系就密切。从积极方面说,知 人可以获得真诚的友谊;从消极方面说,知人可以防止上当受骗。
然而知人不是一种容易的事。人的外表与内心有时并不一致,透过外表 了解内心品质,要有一个过程。有的人故意隐蔽自己真实面貌,给人以假象, 要了解他的思想品质就更困难了。对他人的了解还受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 “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唐吴兢《贞观政要·封建》)喜欢一 个人,往往看不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往往忽略他的长处。这就是因为 主观的感情因素影响了对人的全面认识。还有观念差异、民族差异、历史文 化差异和个性差异等等,也会造成正确认识他人的障碍。因此古人发出“人 心难测,海水难量”的感叹,并提出了许多如何知人的原则和方法。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说到如何知人的问题。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 冶长》)孔子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得出一条观察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 把言和行、说的和做的结合起来观察人,认为“听其言而信其行”是应该改 正的缺点。他在《论语·为政》篇中又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这段话可以作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具体解 释和发挥。只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来龙去脉和走过的道路,考 察他的爱好和行为动机,他的真实面貌就无法隐藏了。孔子说的这些,表现 了他作为哲人的睿智,后来人们从“听其言而观其行”的基本原则出发,对 如何知人作了具体深入的阐发。例如:看不同情况下的表现,看关键时刻的 表现,看长期的表现,进行综合观察比较,等等。
一、看不同情况下的表现: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 这是《资治通鉴·周纪》中的一段话,提出了从不同的人生境遇观察人的方 法。
“居视其所亲”是看他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结交什么人。物以类聚,从他亲近结交的人可以判断他的人品气质。这可以称为间接观察法,即不知其 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与小人呼朋引类的人,其人品也可想而知了。 “富视其所与”是看他富裕时怎样对待和处理钱财,是为富不仁,夸豪 斗富,还是乐善好施,节俭自持。富裕也是对人的考验。思想文化素质不高 的人,一旦成了暴发户,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良好德行,还会滋长丑恶的思 想,成为金钱的奴隶。今日某些人成了大款之后,便嫖娟纳妾,一掷千金。
说明“富视其所与”的观人法现在仍有用处。 “达视其所举”是考察官员和一切领导者的好办法。一个人有了社会地位和权力之后,只要看他推举任用什么人,就可以看出他的胸襟、气度和思 想政治品质。贤明的领导者自然是选贤任能,品质低劣的领导者就会反其道 而行之,做出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的事情来。
“穷视其所为”和“贫视其所不取”,是看一个人在贫贱不得志的时候 的所作所为,来判断他的思想品质。如果身处逆境,仍能坚持高尚的志趣和 做人的基本准则,他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