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人际交往:知人之明(2)

2009-05-04 15:4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二、看关键时刻的表现 “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吕坤:《呻吟语》)在处理利害

二、看关键时刻的表现

“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吕坤:《呻吟语》)在处理利害关系问题的时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在饥饿疲惫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力。在喜 悦愤怒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度量。在荣耀得意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 的修养。在遇到突发事变而震惊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镇静。这就是 从关键时刻的表现看人的方法。

其中“观操守在利害时”对我们更有启发,一个人的政治操守和品德操 守如何,在平时不一定能看清楚;一旦面临生死考验、利害冲突的时候,就 会暴露无遗了。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最易分辨忠臣和奸贼;权位名利诱惑之 下,最易分辨君子和小人。“人用财试,金用火试”(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说的是同样的道理。

关键时刻也能检验人情世态。司马迁在《史记·汲郑(汲黯郑庄)列传》 的赞语说:“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然后讲了翟 公的故事:翟公当廷尉的时候,宾客盈门;罢官以后,门庭冷落。翟公后来 又当了廷尉,一些人又去巴结他。于是翟公在门上写了下面的话:“一死一 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贯一贱,交情乃见。”这是人生经 验的深刻总结。真正的友谊才能经得起贫贱富贵、患难生死的考验。那些势 利小人,平时恭顺亲密,一到危难穷困的关头,便会成为路人,甚至落井下 石,反目成仇。

三、看长时期的表现: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元杂剧《争 报恩》作“路途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长途奔驰,可以看出马的气力, 长时间的观察考验,可以看出人的内在本质。白居易诗《放言五首》其二云: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试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作者自注说:“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才生七年而后知。”识别玉的真假和分辨豫木章木都需要时间。识别人也是这样,要经过时间的检验, 要看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 断其为小人。”(冯梦龙《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周公忠诚辅佐 成王,曾有说他篡权的流言,王莽真正篡夺了汉朝的帝位,却曾骗得“谦恭 下士”的美誉。如果不看他们的全部历史,只凭一时之谤和一时之誉作结论, 那就会把是非完全颠倒。

四、通过综合观察和比较: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一个人的本质是好是坏,一时不容易看清楚。

有一些人本质是好的,又有一些缺点,或者本质上不好,但能给人好印象。 这样,就要多观察,多分析,不能轻率地下结论。吕坤曾指出:“君子而近 小人之迹,小人而为君子之态”,遇到这种情况,的确很难分辨。不过如果 能全面地考察比较,就会黑白分明,无可掩盖了。接着他具体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君子容貌,敦大老成;小人容貌,浮薄琐屑。君子之心,真正光明;小人之心,邪曲微暖。君子之言,雅淡质直,惟以达意;小人之言,鲜秾柔 泽,务欲可人。君子与人,真诚而不养其过;小人与人,谀悦而多济其非。 君子处事,可以盟天质日,虽骨肉而不阿;小人处事,低昂世态人情,虽昧 理而不顾。君子临义,慷慨当前,惟视天下国家人物之利病,其祸福毁誉漠 不关心;小人临义,则观望顾忌,先虑爵禄身家妻子之便否,视社稷苍生, 漫不属已。君子事上,礼不敢不恭,难使枉道,小人事上,身不知为我,侧 意随人。君子御下,防其 113113 邪而体其必至之情;小人御下,遂吾欲而忘 彼同然之愿。君子自奉,节俭恬雅;小人自奉,汰侈弥文。如此类者,色色 顿殊。”(《呻吟语》)上面这一段话,从容貌言辞,待人处事,对待道义原则,对待上级和下 级,以及对待生活享受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表现。其中关于 小人待人处事、对待道义原则、对待上级下级的心态,刻划得准确而深刻。 若从以上各个方面观察一个人,就不会上当受骗了。

全面考察并不是求全责备,要求别人十全十美。如果求全责备,就没有可交之友,可用之人了。每个人都会有缺点,要全面认识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看到他的缺点就否定他的优点。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 往是相联系的,有一长处就有短处,短处即在所长之中。

要全面评定别人的功过是非。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有的人功大过小,不能因为他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他的主要功德,这就是古人说的“不以一青(过 错)掩大德。”(《左传·傅公三十三年》)看人要看本质,看主流,不能 专挑别人的小过小非,斤斤计较别人的小节问题。因此古人又说:“人有厚 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过。”(《淮南子》)看人还要有发展的眼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所引《江表传》讲了吕蒙的故事:吕蒙年少从军,猛勇善战, 屡有战功,受到孙权重视。孙权劝他多读书,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后来他 为鲁肃密筹怎样对付关羽的计划,鲁肃大为惊异,“抚蒙背曰:‘吾谓大弟 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旧日吕蒙,只会打仗,勤学之后的吕蒙学识渊博,精于 谋划,既有武略,又存文韬,因此要刮目相待。刮目相待就是用新眼光看人。 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别人变化了,我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不能用固定的 眼光看人。这也是如何知人的一个重要问题。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