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人生修养需“回归大自然”

2009-05-05 07: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人和自然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生修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回归大自然,是现代人的重要修身方法。

人和自然有密切的关系。司马迁撰写《史记》是“欲以明天人际,通古今之变”。“天人之际”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人生修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尽人之性可以认识天道,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

《中庸》也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青,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一方面肯定天人合一,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能动性。人能尽物之性,了解自然的规律,就以赞助天地化育万物的过程,人也就可以与天地并立而达到三位一体了。

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与天地互相联系,互相贯通,那么从生机勃勃、衍化流行的自然界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就成为人生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了。

山川风物可以激荡心灵,开拓胸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陆机《文赋》),说明自然景物可以影响人的情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明登山望远,可以开拓、提高人的眼界。曹操东临碣石,看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丽景象之后,写下了《观沧海》的不朽名篇。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和他观海的感受自然是相通 相应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登楼所见“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景色,引起人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和“心旷神怡, 宠辱皆忘”的不同感受;然后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这也说明自然景物和人的精神情感有密切的感应关系。

洪应明说:“‘霜天闻鹤唳,雪夜听鸡鸣’,得乾坤清纯之气;‘晴空看鸟飞,活水观鱼戏’识宇宙活泼之机,”又说:“‘乐意相关禽对语,天光常与水相连’,此是彻上彻下的真境。吾人时时以此景象注之心目,何患心思不活泼,气象不宽乎?”从霜天鹤唳、雪夜鸡鸣、晴空鸟飞、活水鱼戏中,感受到自然界的清纯之气和活泼生机。看禽鸟对语,水天一色,顿觉心 思活泼,气象宽平。此种奇观妙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们从赏心悦目中获得人生的感悟,达到物我一体、物我相忘的境界。

古人谈学习时,强调不仅要读有字书,还要读无字书。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书。投身到大自然中,不仅可以陶冶性灵,还可以助长学识。许多名人 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后获得杰出成就的。

司马迁写出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不仅是因为他掌握了丰富的遗文 古书、诸子杂记等历史档案资料;还由于他二十岁时就走出家门,游历南北 名山大川,考察历史遗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历史资料。

顾炎武成为杰出的思想家,也得益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九州历 其七,五岳登其四”,走遍大半个中国,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的许多著作就是根据亲自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全祖望说:“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相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访肆中发书而对勘之。”(《顾亭林先生神道表》)这样边读书,边调查,援古证今,使他的著作少有疏漏,受到世人的重视。徐霞客成为伟大的地学家,得益于山川景物之助就更加直接和明显了。

他从22 岁开始,直到去世为止的30 年中,足迹遍于华东、华北、中南和西 南,深入到道路险阻、人迹罕至的地方,搜奇访胜,获得大量新的资料和结论,纠正了过去旧的成说。

大自然中的花木鸟兽是人类的朋友,可以给我们人品人格方面的启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从耸立寒天、经冬不调的松柏,领悟到人应该具备的坚贞不屈的品格。松柏的挺拔苍劲,又给人以俯视众生、崇高庄严的气象,松柏的风格成为理想人格的象征。因此,松拍是中国人最喜爱、最尊崇的植物,是文艺创作的传统题村之一。

和松柏并称为“岁寒三友”的还有竹和梅。竹除了经冬不凋以外,还因为它直节、空心,使人联想到正直、谦虚的美德。白居易诗云:“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苏东坡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们从竹的超凡脱俗的品格联想到坚贞、正直、谦和的君子之风。

梅和松竹一样,也有坚贞的品格。在悬崖百丈冰、众芳销歇的时候,只有它凌霜雪而怒放。这可以给人不怕困难、不随流俗、高标自立等多方面的人生启示。它和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是很自然的。“岁寒三友”也是中国文人雅士的至友。林和靖隐居西湖的时候,就特别钟情于梅和鹤,有“梅妻鹤子”之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