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中华第一能人曾国藩的治家之道

2009-08-10 15:30
来源:特区青年报 作者:柯云,曾琪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

自古以来,多少名臣名将治国济世堪称奇才高手,而治家却少方无能。然而被清代称为“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治家教子都被公认为中华第一能人。那时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可曾家始终保持了谨严的家风,名人辈出,延续五代不衰。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家庭。由于父母对他要求极严,从小就要他参加农业劳动,因而“耕读”为本的传统观念对他影响极深。故他做了高官,仍忘不了教育子女保持一个“勤”字。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健”;“劳则善心生,逸则淫心生”;“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具体来说,他治家教子有五招:“早晨要早起”,是他督促家人养成勤劳作风的第一招。曾国藩想了许多良法,督促家人克服惰性,养成勤勉劳苦的作风。

曾家一直保持了祖父起早床的习惯,不准家人睡懒觉。曾国藩和夫人以身垂范,每天黎明即起,要求儿女“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强调适当参加体力劳动,是曾国藩用来培养家人勤劳作风的第二招。曾家男子每天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写字做文章,但必须参加一些诸如打扫卫生、喂鱼养猪种菜之类的体力劳动。曾国藩归纳为“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治家八事,其中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事都是讲的劳作。

他反复叮嘱:“此八事纵不能一一亲自经理,不可不识得此意。”女子则要求每天都必须做些针线活,还要求学会做小菜,下厨房做饭。提倡俭朴,“力戒奢侈”,是曾国藩治家教子方略第三招。他认为,“儿女越贫贱,越知生活之艰难;越知发奋,亦就越易成器”。“而世家子弟条件优越,易犯奢侈”:一门心思都用在追求豪华的生活上,不仅难以成才,而且还会由此变坏。故世家子弟欲成大器,就须“崇俭”,“以戒奢侈为要义”,努力像普通贫寒家子弟那样生活。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家庭的物质生活管束很严,规定甚细。

曾家日用家具,“但求结实,不求华贵”。文房四宝,“但求为寒士所能备者,不求珍异也”。每月生活所需银两,“限一成数,另封称出。本月用毕,只准盈余,不准亏欠”。吃饭方面,他自己经常“夜饭不用荤菜,以肉汤炖蔬菜一二种”,“后辈则夜饭不荤,专食蔬菜而不用肉汤”。穿衣方面,他自己“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要求子女“衣服不可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婚丧喜庆则“一切皆从俭约”,就连他亲母的丧事,也照一般人家开席用菜,“不用海菜”。

曾家生活水平虽比一般人家高,但与富豪人家相比算是俭朴的。据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回忆说:“小的时候,我们曾家仍保持着祖训遗风。其他有钱人家大多信僧信道,香花蜡烛,斋供果品,四时祭拜,开支颇豪,而我家每年只吃4天素(观音斋)。唱戏,是那时大户人家的一大嗜好,多数人家中建有花厅戏台,遇喜庆佳期,便请客喝酒,唱戏招待,而我家只有祖母和父亲生日时唱两天戏。赌博这种恶习,在我家也兴不起来。那时有些富豪子弟四季泡在赌场,我家子弟一个也不去赌,只在每年腊月二十四至来年正月十五这段时间里,自家人关起门来玩玩象棋和牌类,其他时间一律不准出格。”“门第越高,越应谦虚待人,谨慎处事,切不可盛气凌人,仗势胡为。”这是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第四招。他反复告诫家人:“切不可有官家风味。”他规定,“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对四邻,“以和相处,不可轻慢,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不可“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对雇工和佣人“要尊重,不可颐指气使。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不能当面给人难堪,使人下不了台”。对地方官员,“不可无理怠慢,更不准随意增添麻烦”。

同治二年八月,儿子纪泽坐父亲的官船从长沙去金陵办公事。曾国藩想到:“船上有大帅字旗,余未在船,不可误挂。”还提醒说:“经过府县各城,可避者略为避开,不可惊动官长,烦人应酬也。”“以后凡有亲属外出,不要叨扰官府,更不准接受沿途官长的礼物酒席和让府县支付应由自家开支的经费。”

重读轻仕是曾国藩教子的第五招。天下父母皆“望子成龙”,所谓“成龙”,说白了就是“成官”。

曾国藩年轻时求功名之心极盛,为官几十年后,却并不像众多父母那样希望儿孙进入仕途。他明确表示:“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天下多难”,“虽大福大贵亦靠不住”,选择做官并非好前程;二是“官场险恶,祸福无常”。他自己就心怀疑虑,几次欲辞官归隐,当然也就不希望子孙再走官宦之路。他所希望的是子孙读书明理,具有真本事。这样,不做官也不愁没出息。

为了把子孙都培养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曾国藩在儿孙们的学习上下了极大的功夫。他不置田产,“不积银钱留与儿孙,惟书籍尚思添买耳”。凡是子女弟侄想要的书,他总是照买不误,一买就是好几套。他还专门在家里建了藏书楼,藏书超过10万册,为后人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他规定,家中男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看”“读”要上5页纸,写字要写100个,三八日作一文一诗。在学习过程中,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怀着深深的父爱,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人生阅历,用书信给予细心指导。

他要求两个儿子经常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如看了哪些书,有些什么心得体会,还有何疑难问题等,都要详细禀告。曾国藩的指导是有求必应,无微不至,读哪些经,看哪些史,练哪些字体,先学哪些,再学哪些,大到一部经典如何掌握其精髓,小到“涵泳”二字如何理解。字要怎样才能写得秀丽,文章要怎样才能做到峥嵘富有气势,等等,无不一一悉心给予指导,就像先生面对面授课一般。他的教诲,如春雨润物,如朋友推心置腹,又似老师那样循循善诱,很多时候还是用自己的教训去启发鞭策儿孙。

他教育孩子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不要单纯囿于经史子集,天文算学、外国知识都要学,并要重点有所突破。他将“天文算学,毫无所知”;“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以及“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作为生平三耻,示子为己雪耻。

由于曾国藩倡立“学本位”,诗书传家,几代都出奇才。曾纪泽正是根据父亲的教诲,自修了英、法、俄3国语言,为日后出国、不辱使命打下了基础。此外,他诗文书画俱佳,成为全面人才。曾纪鸿受“雪耻”之教的影响,自少即钻研数学,锐思勇进,创立新法,有《对数详解》《园卒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孙子曾广钧,是近代颇有名气的诗人,政治上还是个倾向进步的“维新派”。曾孙辈的曾宝荪、曾约农都是国际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其他后人,在大学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的不下10位。

毋庸置疑,曾国藩之所以花这么大气力治家教子,根本目的还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用之才”,但他成功的治家教子之法还是很值得后人借鉴和深思的。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