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不合作态度都是有原因的。比如说是因为待遇太低,或者不公平,或者是工作量的分配不匀,或者是在对员工的各项政策上有所误解,而这些都是与你这个作决策的管理者有关。也许你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个执行者,那你又应该怎么面对下属的这种不满情绪呢?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听指挥的我就辞掉他!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要知道一个企业解聘一个员工很容易,如果不是太差的企业招进一个员工也不难,可是要找到一个适合的员工就真的非常难。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失去了一些好的员工,不但对企业是相当大的损失,而且整个集体的战斗力也会直接受到影响。
这时候领导最好的办法是发挥以柔克刚的本领,首先承认错误在自己,让他的气有地方撒,然后再施以缓兵之计,调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再有的放矢。这就是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之道。
“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讲的好,它讲的正是以柔克刚,以情动人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职者需善于以柔克刚。
一块巨石如果落在一堆棉花上,则会被棉花轻松地包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凡刚烈之人,其情绪颇好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缺乏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这便是刚烈人的优点,同时又恰恰是其致命的弱点。俗语说:“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
应以己之长,克其之短。对待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势必会使双方共同失去理智,头脑发热,做出事来不计后果。最终,各有损伤,事情也必然闹砸,反倒是过犹不及,悔之晚矣。
面对刚烈火暴之人我们最好就是以柔之姿去面对避其锋芒,则会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说不能当即将火扑灭,却有效地控制住了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灭去。但若暴雨一阵,火灭去,又添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得不偿失。
韩信,中国古代的名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武功盖世,称雄一时,他是善用以柔克刚之术的。
韩信在未成名之前,从不以自己恃才而傲世,目中无人,而是谦和柔顺,能屈能伸。
有一天,韩信正在街上行走。忽然,面前拥出三四个地痞流氓。只见他们抱着肩膀,叉着双腿,趾高气扬地眯着眼睛斜视韩信。韩信先是一惊,随即便抱拳拱手道:“各位仁兄,莫非有什么事吗?”
其中一个撇了撇嘴,怪笑道:“哈哈,仁兄?倒挺会说话,哈哈!我们哥儿们是有点事找你,就看你敢不敢做啦!”
韩信依然很平静地说:“噢?不知是什么事,蒙各位厚爱竟看得起不才韩信?”
那些人哈哈大笑起来,刚才说话那人说:“哈哈哈,什么抬不抬的,我们不是要抬你,而是要接你,哈哈哈……”
其他人也跟着失声怪气地笑着。
韩信看看他们,依旧平心静气地问:“各位,不知小可哪里得罪了大家,你我远日无仇,近日无冤,为何要揍小可,实在令在下如坠雾中,摸不着头脑。”
那人怪笑三声,说:“不为什么,只是听说你的胆子很大,今天我们几个想见识见识,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胆子,是不是比我们哥儿们胆子还要大?”
韩信一听,这不是没事找事嘛!故意为难自己,他心中很是气愤。却又忍住了怒火,面上赔笑道:“各位各位,想是有人信口误传,我韩某人哪里有什么胆识,又岂能跟你们相提并论,我没有胆识,没有胆识。”
那群人轻蔑地望着韩信,听他这样说,依然不肯放他过去。只见那领头之人,“当啷”一声将宝剑抽出来,往韩信面前一扔,将头向前一伸,对韩信说:“看你老实,今天我们不动手,你要有胆识,你把剑拿起来,砍我的脑袋,那就算你小子有种,要不然嘛,你就乖乖地从我的胯下钻过去,哈哈哈……”
韩信望望地上的亮闪闪锋利的宝剑,又看了看面前叉腿仰头而立的地痞头头,皱了皱眉,围观的人早已纷纷议论,都非常气愤,让韩信去拿剑宰了这狂妄的小子。
韩信暗暗咬咬牙,却并未去拿那剑,而是缓缓俯下身去,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众人无不惊愕,连那群流氓也证在那里发呆。韩信则立起身掸尽尘土,头也不回,扬长而去。
从那以后,那群流氓再也没找过韩信的麻烦。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又提拔当年的那个流氓作了小小的官吏,那人自然是感恩戴德,尽心尽力。
这本身就是一则以柔克刚,以情动人之术的故事。试想当时,如果韩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拾剑杀了那个人,那么必然会有一场恶战,胜负难料不说。纵使是韩信胜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凭空出横祸,怕是英年早逝,误了锦绣前程。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这样的道理。
以柔克刚,就好像柔火冶钢,总能将钢烧熔。老子日:“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也就是说,忌讳之事越多,越是缚了民众的手脚,人民就越发贫困;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社会就越加混乱难治;人越是机谋奸诈,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备,犯罪的人也就越会增加。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总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为职者要“无为而为”。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