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爱情观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如果问大街上的行人:你想要什么样的爱情?答案肯定五花八门。
如果行人中有正在周游列国的孔子,他会怎样回答我们呢?
孔子去世后,其门人弟子辑录他的言教,成《论语》一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三百》又称《诗经》,是现存于世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据司马迁说,孔子曾对《诗经》进行编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三百》中,大量的诗,与爱情这个主题有关。孔子既然从古诗三千首中辑录出这三百首,隐约地告诉我们,他赞同这些诗歌中有关爱情的观点。
尤其是思无邪的爱情。
无论是人迹罕至的僻壤,还是摩肩接踵的闹市,俗世间,男人女人,爱着,生活着。在孔子编定的《诗三百》中,那些几千年前的男人女人,也正是这样俗世的一群。生活是琐碎的,爱是琐碎的,即便改朝换代,这些琐碎仍在。
那时候,野地里植物妖娆,卷耳、谖草、薇、苤莒……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可亲的温暖的名字。天空湛蓝,大地安谧。
他喜欢上一个在河边采荇菜的姑娘,他率真、多情、年轻,喊出了响彻千古的爱情宣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爱的姑娘,“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难道你故意考验他,令他“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为爱煎熬吗?
多情的小伙子,赶快到东门外去,此刻你的心上人,就在“有女如云,有女如荼”的队伍里。相信你能够从中找出她,“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你要勇敢地告诉她,“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读丁立梅新书《诗经里的那些情事》,一篇篇美文,让我领略了古老而美好的爱情;进而为孔子遭遇到的爱情上的不幸,深深叹惜。
19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鲤出生后,妻子嫌生活劳瘁,另嫁他人。怀抱幼子,想到妻子的绝情,孔子深深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此时此刻,孔子多么期望妻子能够与他风雨同舟,共渡难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只要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幸福的婚姻是哄出来的。难道孔子不知道,与妻子在一起,要“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吗?
关于孔子,关于爱情,有许多猜想,没有现成的答案。
后世有人论断孔子奉行大男人主义,歧视女性。我想,作此论者肯定没有好好地研读过《诗经》。
编订《诗三百》时,对于那些情事,孔子肯定心有所怀、心有所戚。他肯定向往诗句中所记录的纯粹的爱情。他轻轻一声感慨:“思无邪。”
现代婚姻家庭频繁出现的始乱终弃、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此,如果人们能够回到2000多年前,透过历史的烟尘认真体会孔子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风雨同舟,共度患难,同时又能忆苦思甜,我们又当作和感慨呢?在孔子的眼中,爱情是圣洁而伟大的,没有任何杂质,它是一种美好的现实夙愿。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