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伯高谊:憧憬侠客的乌托邦
东汉,荀巨伯从远方而来探视生病的友人。恰逢胡人围攻此城,友人对他说:我要死了,你可以逃走。巨伯回嘴:我大老远跑来看你,你却教我败义求生,这岂是我行事风格。
胡人杀进城中,质问巨伯:我们大军已至,这里已经变成空城。你是什么人?凭什么敢独守空城?巨伯回答:朋友生病在床,我又不忍心丢下他不管,自己逃命。要杀,你们就杀我吧!
胡人感慨:我等无义之人,却进了有义之国。于是,胡人撤军而走,全城因此得以保全。
很多人读到这里,都在感慨友情的伟大,或者道义的力量。我却以为:较之巨伯,真正伟大的是《世说新语》故事中的“贼”。
这些胡人有一个更准确的名字:侠客。
侠客生于何时何地,祖师爷又是谁,这些史实已不可考。但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纷争,有纷争就有江湖。侠客生于江湖,存于江湖,也必须有江湖信条来对其行为进行规范。
因此有一个问题:侠客信条是啥?
侠者,劫富济贫、光明磊落。在他们心中一条触碰不得的红线——道义。
佛经有云:地藏菩萨早已征得十地圣果,却因为六道众生未度尽,誓不成佛。这份执著,是侠!
金庸笔下的郭靖、杨过是堂堂正正的大侠;古龙笔下的楚留香、李寻欢也是侠;甚至《鹿鼎记》中好色贪财、行事龌龊的韦小宝也未尝不是!韦爵爷有句话说的实在,“谁做皇帝有啥关系?只要对百姓好就是了。”
再说刺秦,杀与不杀的故事。
荆轲是侠,他刺秦是为了阻止秦灭六国以致生灵涂炭。
无名也是侠,他刺秦是为提醒嬴政记得自己的誓言:统一天下,实现和平。
关于道义,故事中遭贬的胡人做到了。虽然《世说新语》称其为“贼”,但“贼”亦有道。虽然以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为职业,但“无义之人”不取“有义之国”。不是“贼”不想,是不能。他们心底里有一根道义的红线在那里,碰不得。
至于巨伯,他就像一个导火索,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下了一场赌注:他将生命作为筹码压在“贼亦有道”这边,结果赢了。
应当说,巨伯太幸运。换做今日,大多数的贼人劫人钱财、淫人妻女不说,更有杀人灭火等种种恶行。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就曾经被近邻洗劫过,完事之后差一点被杀人灭口。
所以,这个故事要翻过来说:一群有道义的侠客,遇上了一个讲道义的士子,心生敬畏,所以保全其城。
因此,在当今社会,具有普世价值的道义精神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只是人性复杂,巨伯的遭遇只能视作为理想人性的乌托邦而已,尽管如此,但仍然不能阻止人们将此作为一种美好的期许。
(责任编辑:水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