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镇漏船:公务员就要这样当!
东晋时期,有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周镇。据说他曾在任临川任职,后因事被罢官。于是,周镇卷起铺盖卷,回国都建康复命。当朝丞相王导听说周镇为官清廉,就想会一会,亲自赴码头迎接。
时值盛夏,暴雨说来就来。王导一行冒雨来到码头,却见大雨滂沱中,只有一叶扁舟,孤零零竖在码头。难道堂堂朝廷大员,竟然栖身在这这艘小船当中?
王导走近一看,可不是么!这船又小又破,顶棚还漏雨,船上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而周镇同志作为天子门生,就坐在船上。于是,王导不由自主地感叹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说胡威父子清廉,跟周镇同志一比,他们也不算什么。
回朝之后,王导立即上书天子,奏明情形,启用周镇赴吴兴郡任职。
故事暂告一段落。在我看来,这里的关键既不是周镇,也不是王导,而是隐含人物——胡威父子。
魏末晋初,胡质任荆州刺史,儿子胡威前往探亲。小住几天后,胡威准备动身返回洛阳。临刑前,老爹给了他一匹绢,说:老爹家无余财,这匹绢还是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你拿去做盘缠吧。于是,胡威踏上归途。这件事也被作为胡威父子清廉的力证,广为流传。
单纯从个人资产来说,胡威父子好歹还有一匹绢,而周镇穷得连一艘好点的船租不起。这才叫身无长物!
更重要的是,他的清廉还被当朝丞相撞上。经过这个超大号的传声筒,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众人皆知的秘密。因此,我们能否这样说:模范要立牌坊才行,而周镇的牌坊就是那艘破船!
当然,今天在翻起这个陈年旧事,不是为了替周镇做传声筒,而是要引出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晋武帝司马炎曾问过胡威:你父子二人,谁更清廉呢?
胡威回答:我爸清廉,怕人知道;我清廉,怕人不知道。
一语中的!清廉不需要立牌坊,就像做好事不需要留名。既不趋利,又不逐名,这才是真正的清廉。恐怕,这才是《世说新语》想告诉我们的吧。
(责任编辑:水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