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是成事的必要因素
“恒”,一个简单的汉字,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所谓“恒”,就是持之以恒。“恒”依靠的是理想。人有恒志,持之以恒才会有了实现理想的基础;理想越远大,“恒”心就要越久远。
相传汉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允是在十分清贫的情况下开始专心治学著书的。他先后著有《大儒》、《讥俗》、《节义》、《政务》、《养性》等书。王允从34岁开始前后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论衡》一书。为了专心著作,他闭门谢客,拒绝一切婚丧喜庆的应酬活动。在他卧室的窗台上、书架上,到处放着刀笔和竹木简,他一有想法就随时记下来。直到临死前不久,他才完成这本对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和神学迷信进行系统批评的巨著。
正是因为王允的理想远大,并且最重要的是他有着坚定不移的恒心,他才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因为有志者事竞成。
虽说“有志者事竞成”,其实有志者事未必成。在这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里,有志者数不胜数,可成功者却寥若晨星,原因何在?就在于人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的恒心毅力,因为只有坚持才会有胜利。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坚持更应该用在学习上。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侯念书缺乏耐心,常常逃学。有一天,他来到一座高山脚下,见一位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棒。李白很疑惑就上前追问。老太太告诉他,说她要磨出一根绣花针。李白惊讶不已,铁棒如何磨成针呢?老太太说:“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毫不懈怠,终于成为一代“诗仙”。
由这则材料可知,“绳锯木断,滴水穿石”,李白超逸的诗才来自于少年时代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李白从老婆婆磨绣花针中得到了人生的启迪,李白成才的事迹同样也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滴水穿石靠的不是力,而是锲而不舍的精神。“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求学正如“逆水行舟”,须日日勤学不辍,方才能有所成就。
可见,持之以恒在我们的前进路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持之以恒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也许成功离我们很遥远,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招手,但是由于我们有的人在中途止步,并没有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所以他们是失败者。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因为“坚持就是胜利”,而坚持需要恒心。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