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对于“孝”是很重视的。他曾经向孔子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一个人,夙兴夜寐,手足长满老茧,面目黧黑,种植五谷来侍奉双亲,但是还是没有孝子的声誉,这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恐怕有几个方面没有做好。一、大概自身不敬重。二、大概脸色不温顺。三、大概出言不逊。四、大概是交的朋友不是仁人。因此君子在家要忠实地孝敬父母,出外结交贤能的朋友,就不会没有孝子的声名。(《韩诗外传》第九卷)
在这里可以看到子路的孝顺。子路家里很贫穷,只能吃粗劣的饮食。“藜藿之食”,即指粗劣之饮食。“藜”,草名,又名莱,初生可以吃,俗称为红心灰。“藿”,豆叶。子路曾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供养双亲。
亲人去世,子路游学到楚国。后来做了官,随从的四马拉的车就有百辆,积累的粟子多达万钟。“钟”,古代六斛四斗为一钟。此时子路就坐,有一层层的垫褥;饮食供给,则有一只只排列的大鼎。于是他感叹地说:“虽然想要再吃粗劣的饮食,能为亲人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已经不可能了。”
这则故事有两点涵义可警示今人:
一、孝子在奉养上要尽心竭力,比如子路为了让双亲能吃到米饭,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这是孝养亲人的一个典型。正如诗句所说:“负米供甘旨,宁忘百里遥。”为了让父母尝到米饭的“甘旨”,也就是好味道,宁愿不顾百里之遥背米回家。
二、故事还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孝子的尽孝要及时,在父母还在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等到自己荣华富贵了,但是亲人已经去世,即使念念不忘旧时亲人养育的种种“劬劳”,要孝敬父母却已不可能了。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往往在失去了父母以后,心想再尽孝,但是已经不可再得;特别是自己生活条件好了、地位高了后,想再报答父母之恩情,却已经成为一生的遗憾了。
因此,为人子女要常怀行孝之心及时尽孝。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