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当年叱咤上海文坛的张爱玲姑娘大声疾呼,“出名要趁早!”后,中国人就开始慢慢地“疯癫”了,无所不用其极地想着出名。这种“疯癫”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随着商品化经济不断蔓延,现如今,成名所代表的早已不是单纯的“名声”了。商业社会成功地把“名声”转换成了一种商品,成名所能带来的不仅是“天下知”的荣耀,更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财富。
诱惑是巨大的,前途是光明的。于是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和勇妇。铆足了劲儿,为的就是要功成名就。不能成好名,那就成坏名,反正不能不成名。不能靠正经八百的文学作品成名,那么就靠“脸蛋”,靠“下半身”来成名。卫慧是先驱,木子美是集大成者。
第二,社会整体的浮躁情绪,已从“形而上”的精神领域,蔓延到“形而下”的生理机能。不信的话,到大城市看看穿梭不断的人流、车流,在车水马龙中深深呼吸,你一定能够真切的闻到中国社会现在的狂躁与欲望。想出名,想早出名,早已经不是某个人或者某几个人的幻梦,而几乎是全社会的狂潮。
但狂潮总有一天会过去。再大的名声,没有足够的“德”与“能”作为底蕴和支撑,是弱不禁风的。芙蓉姐姐大红大紫的时候,要跟她吃顿饭,都得花上几万块钱。现如今呢,芙蓉早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心目中一朵凋零的“花”。她还在那边,孜孜不倦的“搔首弄姿”,但大家已经厌倦了,已经她无法“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新潮流。
如果芙蓉在大红大紫的时候,能够成功推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呢,结果会怎样?其它的不敢说,至少她的名声,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
而这,便是孔老爷子谆谆叮咛的原因。他希望我们能看到,什么才是立身的根本,是万世不朽的功业,而什么是镜中花水中月,是时光荏苒中的飞沙。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