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代读《老子》,第八章头一句话是“上善若水”,照字义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当年对此不得其解,那时心目中最强的是钢铁,人们团结起来,才“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再看第二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行吗?这不恰恰与当年的“斗争哲学”相悖吗?及至壮年至老年,游走八方,见过夔门之水,方知水之力量;听过壶口之水,方知水之声势;赏过九寨之水,方知水之秀美;望过东海之水,方知水之广博。六十年后再读“上善若水”这句话儿,其味道却迥然不同了。“心静如水”——成为如今我最美好的感受。
其实,“上善若水”也可以解释为“人的最美好的品行如同水一样”。这怎么理解呢?人如同水,水好似人。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七八岁时便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即使含有贬义的“水性杨花”之说,言其女子楚楚风姿,不也是很美妙的吗?这些姑且不论,单就“水善利万物”来讲,世上万物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包容“水溶万物而不争”。茶借水而芳香,名茶清水,品之如见佳丽;酒借水而醉人,泉香酒洌,名水才有名酒。孔子曾曰:水有五德。仔细想来,这水川流不息,惠及一切生物,乃有德;浩大无尽,安放没有高低不平,乃有道;穿山越岭,流百丈山涧而不惧,乃有勇;顺天循理,发源必自西向东,乃有志;流必向下,不逆行亦不回首,乃有义。于是乎,“水往低处流”这一千古不变的常态,反过来又被用来激励世人要“人往高处走”。其实,人能不能也往低处走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我认为,“人往低处走”有两层含义。
一层意思是,我们做人,尤其是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人,虽然自己还没有往低处走,但是眼要往低处看,眼睛向下,时时关注下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我们这些已经走到人生低处的老人,同样也要眼睛向下。我每天早晨五点多骑自行车去游泳馆,每当看到路上披星戴月的清洁工人辛勤劳作,自己走在低处的感觉便荡然无存,唯独留下对那些清苦的清洁工人的一份感激之情。
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是,人往低处走是人生必经之路。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生就是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弧线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