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功能上看,每个人必然经过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民谚有云——“一岁出场亮相,十岁读书至上,二十岁青春荡漾,三十岁职场对抗,四十岁身体发胖,五十岁打打麻将,六十岁老当益壮,七十岁常常健忘,八十岁摇摇晃晃,九十岁迷失方向,一百岁挂在墙上。”当然,这不过是一种调侃,或许不足道哉。每个人的情况尽管不同,但是从中年到老,身体要逐渐衰退,从高处向低处走则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老汉我的身体不错,六十岁时还是“老当益垃”,但是七十岁以后就有了老的感觉,“常常健忘”已经出现了。有一位老教授告诉我一个笑话,一次他送客人下楼,客人说忘记戴帽子了,他让客人稍候,说他给客人去取,可是他回房就忘了,关上门看起电视来,直到客人再找上门才想起来。
从社会职业角色上看,每个人必然要经过求学、就业,从低到高,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回落,退居二线,直到退休。尤其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在他们从低到高,不断晋升,达到巅峰以后,不可避免地要逐步退居二线,由“官”回归为“民”。有些人为什么有失落感呢?就是因为由在职到退休,失掉了权力和地位,是由于只习惯于往高处而不习惯于向低处走。当然,由于我国仍存在深厚的“官本位”影响,从领导岗位上退下的人,仍然以种种名义保留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一位退下来的老同志告诉我,他曾给有关领导同志写信,建议以后出席某些会议不要再约请他们上主席台。他说我们这些老年人不能总坐在那里,占着那么多座位怎么能行呢?我认为这位老同志的可贵之处,是他有“人往低处走”的高度自觉性。
商品社会,真往低处走,难。山珍海味,香车美女,处处都是诱惑;股票房子,工资职称,天天都有欲望。耐得住寂寞,需要功力,真一辈子守住一隅一杯茶,离圣贤就不远了。是啊!我们老年人就是一天一天往低处走,往低处走,直到生命的终结。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