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把学习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语》开篇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是他切身的感受。许多人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而孔子却乐此不疲。他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由于反复翻阅,编竹简用的绳子多次断开,其刻苦精神可见一斑。他曾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评价自己,这是恰如其分的。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求真,求新。他“信而好古”,却不曾食古不化。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温故而知新”。他善学多思,从古代典籍中思考、引申、发挥出许多新的思想。他学无常师,注重向他人和实际生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他的经验之谈。孔子来到周公庙,事事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孔子却说,不懂就问才是礼。
孔子强调学习要实实在在,言行一致。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做学问与做人要相一致,君子的行为比言语更重要,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就是说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有错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纵观孔子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而不厌的求知欲望、学思结合的求真精神、学用一致的求实态度,使他登上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峰。
勤于学习,加善于思考,再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塑造了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责任编辑:生活家)